1927年7月31日这天,天气格外炎热。在通往田纳西州布里斯托市(Bristol)的一条乡间小路上,停着一辆破旧的福特A型汽车,有一个轮胎陷进了泥坑里。车后有一男两女正在使劲地推着车,男的又高又瘦,衣着打扮和普通的庄稼人没什么两样。两位女士则有些奇怪,她们一人头上顶着把奥托筝(Autoharp),另一人肩上扛着一把吉它,生怕泥水弄脏了她们的乐器。就在这时,后面驶来一辆汽车,那个司机故意猛踩了一下油门,紧贴着这辆福特车开了过去。那被溅了一身泥土的中年汉子抬起头,骂了一声,心说要是手里有块石头早扔过去了。可又一想,现在可不是惹事的时候,今晚一定要赶到住在布里斯托的姐姐家里,否则就会耽误明天的大事。
这位汉子名叫阿尔文.普莱森特.卡特(Alvin Pleasant Carter),人们都叫他A.P.,当时已经35岁了,是弗吉尼亚州的玛科斯泉镇上的农民。他和她的妻子萨拉(Sara)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唱歌。萨拉不但有一副宏亮的嗓子,而且奥托筝也弹得不错。A.P.则擅长给妻子唱低音和声。一年前A.P.的弟弟娶了萨拉的表妹梅比(Maybelle),这个梅比儿弹得一手好吉它,而且嗓子很高,很适合给萨拉做高音和声。于是,他们3人经常在星期天到教堂去唱歌,或是在舞会上伴唱,在当地小有名气。几天前A.P.在报上看到一条广告,一家总部远在新泽西州的大唱片公司“维克多讲话器”(Victor Talking Machine)在附近的布里斯托市设立了一个临时录音室,要当地的音乐家来这里试音,如果被挑中就有可能出唱片作全国发行。A.P.决定试试。从玛西斯泉到布里斯托虽然只有25英里路,可却都是泥泞的乡间小路。虽然那天他们一早就出发了,可一直到下午才走了一半路。幸好车子从泥坑里推出来后就再也没遇到大的麻烦,天黑前终于到了姐姐家里。他们好好休息了一晚上,第2天一早便来到了那个由一家家具店改装的临时录音棚。
当拉尔夫.皮尔(Ralph Peer)吃过早饭向位于“州”街第408号走去的时候,心情十分愉快。公司显然非常信任他的眼光,专门派他到布里斯托这个南方小镇来搜集民歌,寻找新歌手。他心里明白,这是一个为公司摆脱困境的好机会。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停下来介绍一下20年代末期美国流行乐坛的大致情况。当时市场上正在流行爵士乐(Jazz),全美国几乎所有城市的夜总会和小酒吧里都可以听到这种适合伴舞的黑人音乐,仿佛全国都变成了一个大舞场,后来人们把20年代称作美国音乐的“爵士年代”。20年代也是美国经济腾飞的年代,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南方农民进城当了工人。而南方农村也开始富裕起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有一架留声机。这是一种手摇式的78转唱机,只卖10个美元左右。而且它只需手工上弦,不需电力,这在缺电的农村非常受欢迎。当时一张唱片卖75美分,而一个普通南方农民的年收入仅有200多美元,听唱片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享受。可是,唱片在缺乏娱乐的南方农村仍然很受欢迎。农民们一开始买的是流行爵士乐和来自大城市的商业流行歌曲唱片。可随着AM广播的开播,他们发现只要买一台收音机就可以免费地听到这类流行音乐,而且比唱片清楚。于是唱片就越来越不好卖了,唱片商们开始焦急地寻找对策。他们想到的一个办法就是多出版一些市面上不太流行的冷门唱片。这样虽然销量少,也比卖不出唱片强。
唱片商们首先想到的是南方农民的民间音乐。这类被大众称为“山村音乐”(Hillbilly Music)的东西大都来自南方的一些活跃在教堂、婚礼和集会上的小型伴舞乐队。他们演唱的多半是起源于欧洲,尤其是爱尔兰、苏格兰、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民间歌曲。当这些人的祖先远渡重洋来到新大陆时,也带来了家乡的小调。这些歌大都没有作者,或者说作者早就被人遗忘,而歌曲却一代代传唱了下来。可是,随着美国城市化的进程,这些歌因为“土气”而渐渐掩人们遗忘了。
在“滚筒录音”(一种比78转唱片还早的录音方式)时代,一些唱片公司曾出过这类唱片。可由于当时录音技术十分粗糙,唱片中的人声根本无法听清,所以这类唱片多为器乐小合奏,即使有人声,也因为听不清而成为器乐的附属品。可就在几个月前,一家名叫“西方电器”(Western Electric)的公司成功地开发出一种电麦克风,用这种麦克风录出来的人声十分清晰。维克多公司很快便开始使用这种新式麦克风,并对录音效果非常满意。公司老板认定这样录出来的山村歌曲一定会更有市场,便派公司里老资格的星探皮尔去南方收集歌曲,同时看看有没有好的歌手可以签下来为公司赚钱。当时还有很多唱片公司在南方收集民歌,他们一般都会派一个录音小组,去南方某个大城市设立一个据点,然后便去周围其它小城镇登广告招歌手,叫他们去设在大城市的临时录音棚录音,录好后便把母盘(一种蜡制唱盘)包在干冰里火速运回公司总部,制成的唱片很快就能出现在南方市场上,为公司赢利。由于大家都看中了这块肥肉,因此竞争十分激烈。不过,皮尔却是这些“星探”中公认的佼佼者。早在20年代初,作为别人助手的他就意外地录制过一张深受南方农民喜爱的热门唱片,此后他便专心于此,多次深入南方山区采集民歌,“山村音乐”这个词就是他首先叫出来的。
这个皮尔不但资格老,经验丰富,他的动力也比别人大。原来,皮尔自己开着一间小型出版公司,从南方收集来的民歌可以为自己的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个中原因则要从美国音乐出版制度的形成说起。早在18世纪初期,美国就有了自己的“原创歌曲”,这些歌曲当然从形式到内容都与欧洲大陆的流行歌曲十分相似。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壮大,城里人对娱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音乐作为一种主要的娱乐方式开始在酒馆里流行起来。这期间美国出现了第一个专职作曲家,名叫斯蒂芬.福斯特(Stephen Foster)。从1848年他22岁时把自己创作的那首著名歌曲《噢!苏珊娜》(Oh! Susanna)卖了10美元开始,到1864年他死于肺炎的这短短的16年的时间里,福斯特一共创作了近200首歌曲。当时他惟一能赚到钱的办法就是把歌曲卖给出版商,由出版商把这些歌印成谱卖给各个酒馆或歌手。由于演唱者的商业演出是不须付给歌曲作者或出版商一分钱的,加之演唱者之间相互传抄乐谱,使得出版商和歌曲作者都处于勉强维持生活的状态。
其实,美国早在1789年就有了第一部版权法,规定音乐创作的版权为14年,但直到1889年美国国会才把商业演出也纳入版权法的管理范围。1909年国会又通过了一个修正案,把唱片也包括了进去。这个新版权法规定,演出者每次演出某作品都必须向该作品的出版公司支付版税,作者再从中提成。唱片商出售唱片所获收入也照此办理。这一法规第一次把歌曲的流行程度与创作者的收入直接联系在一起。从此,一个现代化的流行音乐市场诞生了。歌曲作者和出版商都因此获得了巨额利润,举一个有名的例子:拥有《祝你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 to You)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版权的桑格斯塔克(Sengstack)家族从1938年买下版权到1988年以2800万美元卖掉为止,每年都至少得到了近100万美元的版税!
版权法通过后不久,一家出版公司在纽约第28街买下了一幢大楼做为公司总部,鼓励歌曲作者到这里演奏自己创作的作品,并由出版公司择优出版。之后许多公司纷纷效仿,把28街变成了一个整天响着钢琴声的流行音乐出版中心。有人抱怨那里嘈杂的声音就像是敲锡锅,便把那儿叫做“锡锅街”(Tin Pan Alley),这个非常形象的新词很快就流行开来。现在,“锡锅街”已成了特指专为大众市场度身定做“流行音乐”的所谓“主流唱片公司”的代名词,这是后话。
再说皮尔,他本人并不十分喜爱民歌,可他却看中了民歌的一个特点:它们都没有版权问题,因为这些作者早就死去多年了!于是,他与“维克多讲话机器”公司达成协议,让他作为公司的星探到南方收集民歌,发现歌手。之后,歌手和录音归“维克多”,歌曲版权归他的出版公司。另外,他也知道这些民歌没有作者,谁都可能像他这样“霸占”它们的版权,于是他便鼓励歌手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并按照合同,将这些歌的版权划为己有。结果,他的这次南方之行不仅让他和“维克多”唱片公司发了大财,而且还改写了美国流行音乐史。
再回过头来继续我们的故事。8月1日早上9点,皮尔准时来到了作为田纳西和弗吉尼亚州界的“州街”第408号,临时录音室就建在这家租来的家具店的三楼。室内的墙上铺满了用来隔音的厚毯子,屋中央立着一支新式的电麦克风,墙角还专门搭了一座砖楼用来安装滑轮,滑轮带动了下面的唱盘以78转的速度匀速转动。当时的录音都是直接录在蜡盘上的,由于转速很快,所以唱片的一面最多录4分钟。这时门开了,走进一男两女,自我介绍说他们的乐队叫“卡特弦乐队”(Carter String Band)。皮尔本来并不太在意,因为他们的装束普通得就像大街上走着的任何一个人。可当他们开始试唱时,皮尔惊呆了:“这正是我要找的声音!”萨拉的中音浑厚嘹亮,特别有感染力。A.P.的低音和声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配萨拉则恰到好处。梅比儿的吉它手法更是很有独到之处,她总是用拇指在低音弦上弹主旋律,而其它四指则在高音弦上弹和弦打节奏。这种弹法使他们的歌曲比起当时其它山村音乐来显得更富有节奏感。他们演唱的歌曲大多是南方农村里流传了很多年的民歌和宗教歌曲,A.P.为配合萨拉的嗓音而对一些歌曲进行了改编。这些歌曲的曲调简单优美,唱的也都是贫穷的南方农民的日常生活、劳动和爱情。虽然讲述的故事大都很悲伤,但字里行间仍然充满了乐观的精神。皮尔被这些歌曲感动了,破例为他们录了两天,一共录了6首歌曲,其中包括他们的第1首成名曲《单身姑娘,结了婚的姑娘》(Single Girl, Married Girl)。几天以后,皮尔亲自带着这批母盘回到了位于新泽西州的公司总部。
卡特一家三口回到家中,忐忑不安地等了3个月,终于在当年11月4日听到了好消息。“维克多”唱片公司为他们出版了第1张唱片。这张以“卡特家族乐队”(Carter Family)为名的唱片收有《可怜的孤儿》(Poor Orphan Child)和《流浪的男孩》(Wandering Boy)这两首歌。第2年初,另一张收有《海上风暴》(The Storms Are on the Ocean)和《单身姑娘,结了婚的姑娘》这两首歌的唱片出版了。这张唱片卖得非常好。几个星期之后,A.P.收到了皮尔寄来的一封信,要他们到公司总部去再录一些歌曲。经过精心的准备,这次他们一共录了12首歌曲。这些歌曲几乎每首都成了热门歌曲。现在这些歌都已成为美国民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叫做《让生活充满阳光》(Keep on the Sunny Side),歌词是这样的:
让生活充满阳光
生活中会有烦恼和忧伤
也会有希望和阳光
虽然我们曾经失意消沉
可一转眼便是希望的太阳
(合唱)
永远面向阳光
永远对着太阳
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
太阳照耀我们
太阳指明方向
生活中应该永远是太阳
有时风暴来临
冲垮我们的理想
可云雾终将散去
太阳依旧明亮
让我们每天都把歌唱
尽管生活有时充满惆怅
让我们相信我们的救主
他会永远保佑我们成长
Keep on the Sunnyside
There’s a dark and troubled side of life
There’s a bright and a sunnyside, too
Though we meet with the darkness and strife
The sunny side we also may view
(Chorus)
Keep on the sunnyside
Always on the sunnyside
Keep on the sunnyside of life
It will help us everyday
It will brighten all our way
If we keep on the sunnyside of life
The storm in its fury broke today
Crashing hopes we’d cherished so dear
Clouds and storm will in time pass away
And the sun again will shine bright and clear
Let us greet with a song of hope each day
Tthough the moment be cloudy or fair
Let us trust in our Saviour always
To keep us everyone in His care
后经历史学家考证,这首歌是1859年由两个福音歌曲作者阿达.布伦克霍恩(Ada Blenkhorn)和霍华德.安特维索(Howard Antwisle)根据古老的民歌小调写成的。其中,写歌词的布伦克霍恩有个残废的侄子,他每次都要他的阿姨把轮椅推到大街上有阳光照着的那面。布伦克霍恩以此为灵感,创作了这首歌词。这首歌后来成为卡特家族演唱会的压轴歌曲。因为它太有名了,甚至很少有其他歌手敢翻唱它。
“维克多”唱片公司将这批12首歌曲推向市场后不久,卡特家族乐队的名字便家喻户晓了。1929年,RCA唱片公司买下了“维克多”,又为卡特家族录制了许多歌曲。这些歌实在太出色了,不仅南方农民喜欢它们,连城市里的人也开始买他们的唱片了。就这样,乡村民歌第一次打入了全国唱片市场,卡特家族乐队成为美国民歌市场化的先驱者。
卡特一家从市场化中得到的不仅是名声。根据合同,他们可以从卖出的每一张唱片中提取半美分,这使他们很快富了起来。为了多出唱片多赚钱,A.P.曾多次到南方偏僻的山村里收集民歌素材,然后稍加改编或干脆原封不动地录成唱片,并署上他们的名字。到1943年乐队解散为止,“卡特家族”乐队一共录制了250多首歌曲,其中绝大多数改编自古老的民歌或宗教歌曲。不管A.P.的动机如何,许多注定要失传的歌曲就这样获得了新生。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几首歌曲外,他们演唱的比较有名的歌曲还有《把我葬在垂柳下》(Bury Me Under the Weeping Willow)和《黑杰克.戴维》(Black Jack Davey)等歌曲。这些歌后来被无数歌手翻唱,成为美国民歌史上的经典作品。值得一提的是A.P.于1935年创作的《但愿生死轮回永不停止》(Will the Circle Be Unbroken),这首歌表达了一个孩子对命运的恐惧。一支名叫“纳维尔兄弟” (Neville Brothers)的美国乐队在1989年出版的专辑《黄月亮》(Yellow Moon)中成功地翻唱了这首歌。相反,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一位乡村女歌手兴高采烈地唱了这首悲伤的歌,让人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下面介绍他们的另一首著名歌曲《森林野花》(Wildwood Flower)。这首歌是一个失恋女子的独白,曲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忧伤,歌词则像诗一样美:
森林野花
我梳理着我的波浪般的长发
玫瑰是那么红,还有那美丽的百合花
爱神木上挂满祖母绿般晶莹的露珠
映着我的蓝眼睛充满光华
我要跳舞,我要歌唱
我要让每个人快乐,因为他就在我身旁
可当我从梦中醒来,他却已远去
我所有的爱也随着他消失在远方
他教会我怎样爱他,他也发誓爱我
他说他爱我胜过所有人
可我现在是多么难过,没有任何苦难比得过
他没有说再见,就离开了我
他曾那样爱我,把我比作他生命中的花朵
花儿开放着,伴随他度过困难的时刻
我多么想看到他后悔的那一天
他曾得到了一朵脆弱的森林野花,却又把她丢掉了
Wildwood Flower
Oh, I’ll twine with my mingles and waving black hair
With the roses so red and the lilies so fair
And the myrtles so bright with emerald dew
The pale and the leader and eyes look like blue
Oh, I’ll dance, I will sing and my laugh shall be gay
I will charm every heart, in his crown I will sway
When I woke from my dreaming my idol was clay
All portions of love had all flown away
Oh, he taught me to love him and promised to love
And to cherish me over all others above
How my heart now is wondering no misery can tell
He’s left me no warning, no words of farewell
Oh, he taught me to love him and called me his flower
That was blooming to cheer him through life’s dreary hour
Oh, I’m longing to see him to regret the dark hour
He’s won and neglected this pale wildwood flower.
懂英文的朋友读到这里一定会说:有些地方译错了。对,笔者是没有完全按原文逐字翻译,因为原文有些地方是不通的。这首歌的原型是一首叫做《我梳理我的卷发》(I’ll Twine Midst the Ringlets)的流行歌曲,是毛德.欧文(Maud Irving)和约瑟夫.韦伯斯特(Joseph Webster)于1859年写成的,在流传过程中以讹传讹,到了A.P.的耳朵里时就成了发音很类似的“I’ll twine with my mingles”,直译为:我梳理我的混合物。这显然不通了。类似的错误还可以找到多处。虽然如此,卡特家族乐队对这首歌的演绎却使这首已失传的古老的歌曲获得了新生。这首歌后来产生了无数个版本,几十个乐队以不同的方式翻唱过这首歌,使它成为美国乡村音乐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最佳歌曲之一。类似的例子在各个国家的民歌发展史上都可举出很多来。
下面附上此歌的原型,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I’LL TWINE ‘MID THE RINGLETS
I’ll twine ‘mid the ringlets of my raven black hair
The lilies so pale and the roses so fair
The myrtle so bright with an emeral hue
And the pale aronatus with eyes of bright blue
I’ll sing and I’ll dance, my laugh shall be gay
I’ll cease this wild weeping, drive sorrow away
Tho’ my heart is now breaking, he never shall know
That his name made me tremble and my pale cheeks to glow
I’ll think of him never, I’ll be wildly gay
I’ll charm ev’ry heart, and the crowd I will sway
I’ll live yet to see him regret the dark hour
When he won, then neglected, the frail wildwood flower
He told me he loved me, and promis’d to love
Trough ill and misfortune, all others above
Another has won him; ah, misery to tell
He left me in silence, no word of farewell
He taught me to love him, he call’d me his flower
That blossom’d for him all the brighter each hour
But I woke from my dreaming, my idol was clay
My visions of love have all faded away
“卡特家族”乐队解散之后,梅比儿.卡特和她的女儿们继续使用“卡特家族”乐队的名义到各地演唱。她们在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一次演唱途中发现了一个优秀的年轻吉它手切特.阿特金斯(Chet Artkins),从此乐队就多了一个新成员,此人后来成了美国数一数二的乡村吉它手。梅比儿的女儿琼.卡特(June Carter)后来嫁给了另一位乡村音乐传奇人物约翰尼.卡什(Johnny Cash),两人成了乡村音乐的最佳拍挡。1970年,“卡特家族”乐队入选“乡村音乐名人堂”,成为第一个入选的乐队。
这一切都开始于1927年那个炎热的夏天。拉尔夫.皮尔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那次短暂的布里斯托之行最终改变了美国音乐的面貌,他更想不到的是,“卡特家族”乐队只是这个关于布里斯托的故事的一半。他曾不情愿地录下的一个瘦弱的年轻人的两首歌,才算是给我们的故事划下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1927年8月3日,也就是“卡特家族”乐队离开布里斯托后的第2天的下午,皮尔接待了一个自称“吉米.罗杰斯娱乐使者”(Jimmie Rodgers Entertainer)的小乐队。乐队由4个男乐手组成。让皮尔奇怪的是,领头的那个叫吉米.罗杰斯的人似乎和其他3人并不很熟,因为他管每个人都叫乔治。当他们试唱了几首歌后,皮尔更觉得不对劲。因为罗杰斯的唱法极像黑人的布鲁斯(Blues),而其他3个“乔治”的伴奏则完全是南方典型的以小提琴为主的弦乐队。“就像油和水,混不到一起去。”他事后这样对他的助手说。虽然不太满意,皮尔还是让他们第2天来试音,心想明天总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想不到这个问题被乐队自己解决了。
原来,当他们回到寄宿的小旅店后,经过一番争吵,那3个“乔治”决定明天他们3人单独去录音!那个可怜的罗杰斯怎么挽留都不行。最后他妥协了:“乔治,”,他对那3人说,“那明天我也自己去。”
第2天,罗杰斯自己拿了把吉它跑去找皮尔录音。皮尔刚开始觉得这事有点滑稽,没有答应。可后来经不住罗杰斯的软磨硬泡,只好答应录几首。罗杰斯向皮尔保证说他会唱好多好多南方民歌,可开录时他却说他只想起了两首歌。皮尔只好就录了这两首。幸亏皮尔不知道罗杰斯的过去,否则就连这两首他也是不会答应替罗杰斯录的。
吉米.罗杰斯1897年出生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的默里迪恩市。他的父亲是个铁路工人,常年在外工作。在他5岁时母亲死于肺结核,父亲另娶。罗杰斯由于不喜欢继母,便一直跟亲戚住。罗杰斯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可在音乐上却显露出少有的才华,得过一次小学里举办的歌唱比赛的冠军。在他14岁那年,父亲要他选择是去上中学还是去工作。他讨厌读书,就选择了工作。父亲能给他找到的工作只有铁路工人。所以在后来的十多年里,他就一直吃这碗饭,并随着铁路的延伸几乎跑遍了整个美国。干铁路算是个重活,有许多黑人工人。罗杰斯生性活泼好动,交了许多黑人朋友。工人们闲暇时喜欢围坐在一起唱歌。罗杰斯因此从黑人那里学到了许多黑人特有的乡村布鲁斯(Country Blues)。他非常喜欢这类音乐,为此他还常去各地的“黑人”唱片店买唱片。顺便提一句,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还很严重,黑人歌手灌录的唱片只能在黑人聚居地才能买到。罗杰斯从这些唱片里学到了很多黑人乡村布鲁斯的演唱方法和吉它技巧。
这里必须停下来谈谈美国的黑人音乐。当初非洲大陆(主要是西非)的黑人被当作奴隶贩卖到美国时,也把自己的民族音乐带了进来。我们今天所听到的美国流行音乐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黑人音乐。可如果你在听了几首现在流行的“说唱乐”(Rap)之后认为黑人音乐里只有节奏而没有旋律,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非洲音乐在旋律和调性这两个方面都自成一体,其复杂性一点也不亚于西方音乐。这不但表现在器乐上(许多西方乐器,如提琴、钢琴、铜管和笛子等都能在非洲找到类似的但更为古老和多样化的对应乐器),更表现在人声方面。非洲语言多半为“调性语言”(Tonal Language),就像中文一样,同一个拼音,不同的音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一点决定了非洲音乐具有复杂多变的旋律。在一个只受过西方音乐训练的人听来,非洲音乐的旋律可能是“莫名其妙”的,但对非洲人来说却十分好听。另外,非洲人在唱歌时还会不断地变换发声方式,这一点曾令一位早期人类学家困惑不已。有一次他打算记录一群非洲人的歌唱,面对不断出现的颤声(Vibrato)、假声(Falsetto)、滑音(Glissando)和“忧得尔”(Yodel,真假声轮唱)等等奇怪的变化无奈地仍下笔说:“这些东西就像鸟叫一样根本无法记录在乐谱上!”
然而,非洲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根本区别是在音乐的目的上。西方古典音乐是专家们表演,听众欣赏的一种“表演艺术”;而非洲人则把音乐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一种大家共同参与的“表演形式”。非洲音乐里没有专家与听众的区别,人人都在唱、在跳,人人都是个中高手。在一个典型的非洲人的音乐聚会上,你会听到一部分人领头唱一句,另一部分人则随声应答--“应答对唱”(Antiphony);或者,每个人都随意地贡献一段自己对某一旋律的理解和改造--“即兴表演”(Improvisation)出现了;又或者,干脆大家各唱各的,但他们之间又有某种联系(这种关系与西方音乐中的和声有些不同)--“复调对位”(Polyphony)出现了。(西方音乐也有复调对位,但非洲音乐的复调对位要随意的多)。非洲音乐(以及许多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这些根本区别对于从小只受西方音乐教育,继而把西方音乐当作惟一的“高雅”音乐的人来说,肯定是听不顺耳的。但如果你就此认为非洲音乐粗俗、简单、低级,要么你孤陋寡闻,根本没听过非洲音乐;要么你爱屋及乌,把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崇拜转移到音乐上来了。
奇怪的是,在对非洲音乐有偏见的人当中却有相当多数人喜欢非洲音乐的节奏。可他们不知道他们所喜欢的已是“欧化”的节奏了。鼓手(其实正确的名称应是“打击乐”手)在非洲音乐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打击乐也是惟一可能有“职业”演奏家的乐种。造成这一现象的很大原因在于:对于非洲人来说,打击乐是演奏给神听的。在现代人听来,古老的非洲音乐反而没有固定节奏,或者说其节拍相当复杂,与今天人们听到的主要为伴舞而存在的所谓“鼓点”大不相同。另外,与旋律一样,由于受调性语言的影响,非洲打击乐器大都可以奏出不同调的声音,这些声音对于非洲人来说可以像语言一样具有不同的含义,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的奴隶制时期,黑奴们可以用鼓作为暴动的联络信号。奴隶主在吃了不少苦头之后,下令禁止黑奴敲鼓,黑奴们被逼无奈只好在旋律上做文章,以保持非洲音乐的传统。这种被强迫的偏爱间接导致了爵士乐的兴起。与此同时,鼓虽然是黑人音乐中的主要乐器,但由于长期不准使用,加之黑人也开始讲英语,而渐渐改变了其本质。这一现象直到5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高潮时出现的“硬波普”爵士(Hard Bop Jazz)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在20年代的美国,爵士乐大行其道,可这种通俗的音乐并不被南方农村的黑人所接受,他们有自己的音乐:布鲁斯(又可翻译成蓝调或怨曲)。早期的乡村布鲁斯(又叫民歌布鲁斯,Folk Blues)有着特定的模式。一般一首歌有12个小节,按照AAB的方式进行,即第2句重复第1句,第3句则在此基础上变调。它所使用的乐器一般只是一把金属弦原声吉它(Acoustic Guitar),有时再加上一把口琴或者一些简单的敲击乐器。歌手的嗓音是那种响亮而略带沙哑的黑人特有的声音,歌词则大多反映南方黑人贫困的生活。罗杰斯在十多年的铁路工人生涯中所听到的多半是这种乡村布鲁斯。
让我们回过头来接着说吉米.罗杰斯。他在1923年不幸得了肺结核,这种曾夺去他母亲生命的疾病在当时是一种不治之症,病人只有等死。罗杰斯虽然在精神上仍很乐观,可他虚弱的身体却再也无法适应繁重的体力劳动了。他挣扎着做了一阵扳道工,可终于被老板解雇了。那时他已结婚,还有了一个女儿。他的老丈人是个牧师,那个牧师从来就没看上过这个铁路工人女婿。幸好罗杰斯的妻子凯芮是个充满爱心的女人,她一面安慰丈夫,一面自己找了份商店收银员的工作,可这仍然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于是罗杰斯想到了自己唱歌的才能,这几乎是他虚弱的身体惟一能承担的工作了。当时南方流行一种“帐篷巡回乐团”。就像马戏班子一样,乐团带着自己的帐篷到各地演出,演的都是些时下流行的歌舞剧。罗杰斯便加入了一个帐篷乐团,在里面弹班卓琴。后来他自己也买了顶帐篷,有了自己的乐团。可就在前景越来越好时,一场飓风把他的帐篷吹跑了。
罗杰斯的下一份工作是免费为一家电台唱歌,那时电台的音乐节目大都是请乐手现场演唱的。可当他干了一段时间后要求变为“付费歌手”时,电台却拒绝了他。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走投无路的罗杰斯遇到了一个自称“特尼瓦流浪者”的3人弦乐队,罗杰斯觉得他们水平不错,就骗他们说自己是当地电台有名的歌手。这3人相信了他的话,便与他一起组成了前面提到过的那个“吉米.罗杰斯娱乐使者”乐队。可演唱了几个月后,罗杰斯的骗局穿了帮。就在这关键时刻,罗杰斯看到了报纸上关于“维克多唱片公司”在布里斯托设临时录音棚的消息,便说服那3个人一起去试试,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再说那天罗杰斯与乐队的另外3个人闹翻后自己跑去为皮尔录了两首歌。事后他并没抱太多希望。可几个月后他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他的唱片。但公司显然并不太在意,没为他作任何宣传。顺便插一句,当时许多这类想发民歌财的公司总部大多设在纽约这样的北方大城市。他们根本分不清好坏,只顾把手头有的东西一股脑地推向市场。结果却意外地保留了许多好的、超前的音乐,这是后话。
这张唱片推出后卖得出奇的好,尤其是当店里给顾客放那首《睡吧,宝贝》(Sleep, Baby, Sleep)时竟会有许多顾客当场掏钱买(当时唱片商允许顾客试听任何唱片)。罗杰斯很兴奋,逢人就说自己是“维克多”唱片公司的歌星。可当第一张报酬支票寄来时,他却傻了眼:只有27块钱!罗杰斯很不甘心,便自己掏钱买了张火车票跑到位于新泽西州的公司总部去找皮尔。
再说皮尔。当初他录罗杰斯时并没太在意,他不喜欢罗杰斯歌声里太浓的布鲁斯味道。可这张越来越好卖的唱片终于引起了皮尔的注意。他发现人们主要是喜欢那首《睡吧,宝贝》,这首歌运用了忧得尔的唱法。这种唱法在许多民族的民间音乐里都能听到。罗杰斯的唱法完全是从黑人那里学来的,带着一股浓浓的忧郁的味道。皮尔决定再录几首忧得尔风味的歌曲,便又安排罗杰斯进了录音棚。
很快,罗杰斯的第2张唱片上市了。A面的那首歌原来叫做《T代表得克萨斯》(T for Texas),出于商业考虑皮尔把它改成了《忧郁的忧得尔1号》(Blue Yodel #1),歌词是这样的:
T代表得克萨斯
T代表得克萨斯
T代表田纳西
T代表西尔玛
那个让我心碎的姑娘
如果你不要我
就请你直说
因为我还可以找到许多别的姑娘
多得可以装满一火车
我要去买把大手枪
像人一样高
我要去杀了西尔玛
我要看着她摔倒
我要去一个地方
那里的水赛过樱桃酒
因为佐治亚的水
难喝得像松油
我要去买把猎枪
银灰色的枪筒闪闪发亮
我要去杀了那个浪荡子
他偷走了我心爱的姑娘
我宁愿喝着泥水
睡在树洞里
也不愿待在亚特兰大
像一条脏狗一样没人理
T For Texas
T for Texas
T for Tennassee
T for Thelma
That gal that made a wreck out of me
If you don’t want me mama
You sure don’t have to stall
Cause I get more women
Than a passenger train can haul
I’m gonna buy me a pistol
Just as long as I’m tall
I’m gonna shoot for Thelma
Just to see her jump and fall
I’m going to where the water
Drinks like cherry wine
Cause the George water
Taste like turpentine
I’m gonna buy me a shotgun
With grey long shiny barrel
I’m gonna shoot that rounder
That stole away my gal
I’d rather drink muddy water
Sleep in a hollow log
Than be in Atlanta
That treat me like a dirty dog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歌的歌词有着早期民歌典型的粗俗风格,毫不掩饰地表现了一个失恋的流浪汉特有的心理活动。可惜这种原始风味已很难在今天的民歌中听到了。现代人大都把民歌当作音乐启蒙教育唱给小孩子听,歌词自然也都被净化了,以至今天许多人一提起民歌就会想到小时候学的那些关于小花小草的儿歌,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这首歌出版后很快就销出了100万张,当时能卖10万张的唱片已属凤毛麟角了,可见这首歌的影响力之大。很快,罗杰斯成了当时全国最红的歌手,皮尔则当上了他的经纪人。出于商业目的,他们陆续推出了《忧郁的忧得尔》第2号、第3号…一直到第13号。这些歌曲的共同特点是,在每一段的末尾罗杰斯都会真假声交替地唱上一段“哦来依哦来依哦来依”。奇怪的是,听众对这些完全相同的“忧得尔”却从不感到厌倦。后来甚至连卡特家族乐队也开始“忧得尔”起来。
比起“卡特家族”来,罗杰斯的歌曲在风格上要丰富得多。在“忧得尔”的名义下,听众可以听到罗杰斯与乡村弦乐队的合唱;与大型管弦乐队的合奏;甚至还能听到爵士大师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的小号!罗杰斯音乐风格的多样性显然与他早年作为流浪歌手的复杂经历有些关系。最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罗杰斯请了一个名叫“夏威夷人”的乐队为他伴奏。几乎与此同时,梅比儿.卡特也把她从一个黑人流浪歌手那里学来的夏威夷吉它技法用在了一些“卡特家族”乐队的歌曲里。他们两人的努力使得夏威夷吉它开始在南方乡村音乐中流行起来。今天,夏威夷吉它特有的幽怨的声音已成了美国乡村音乐的主要标志。
可惜的是,不断的巡演和录音加重了罗杰斯的肺结核病,他不得不停止演出。可他又不善理财,加之他生性慷慨大方,结果罗杰斯很快便破了产。为了挣钱付医药费,他不得不带病去公司录音。那时他病得已经站不住了,唱10分钟就得休息半天。后来甚至在他开口唱歌时也必须有人在他身后扶着他,以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终于,罗杰斯挺不住了。1933年5月26日,在他录完预定的最后一首歌的36小时之后,吉米.罗杰斯病死在医院里。消息传开后,到处都有他的歌迷举行纪念集会,尤其是南方的铁路工人在听到罗杰斯的死讯后,都不约而同地拉响了汽笛,以悼念这位“会唱歌的扳道工”(Singing Brakeman)。
吉米.罗杰斯在他短暂的音乐生涯中一共创作并演唱了113首歌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忧郁的忧得尔》第1号、第4号;《等待火车》(Waiting for a Train),《父亲和家》(Daddy and Home)和《肺结核布鲁斯》(T.B.Blues)等歌曲。他的歌声影响了吉恩.奥特里(Gene Autry)、汉克.威廉斯(Hank Williams)和约翰尼.卡什等一大批乡村歌手,被后人誉为“美国乡村音乐之父”,并成为乡村音乐名人堂的第一位入选者。他和“卡特家族”乐队等人一起把山村音乐引进了主流音乐市场,赢得了广大劳动人民(包括城市工人们)的喜爱。之后,山村音乐这一民间音乐形式也逐步程式化,商业化,从而脱离了其它乐种而演变成现在的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
有关布里斯托的故事在这里可以告一段落了。在1927年8月1-4日这4天当中,在这个南方小镇里的一个临时录音棚里发生的故事改变了整个美国音乐的进程。拉尔夫.皮尔第一次把南方山村民歌成功地推向了主流市场,冲开了当时由爵士乐和欧洲上流社会传入的所谓“流行”歌曲所占领的流行歌坛,美国老百姓第一次听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从这些音乐里他们听到了他们自己在挥锄、在赶放牛、在收割、在扳道、在挑水;他们听到了他们自己在教堂里祈祷、在院子里跳舞、在森林里采摘鲜花、在和心爱的姑娘约会;他们听到了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逃犯的胆大狡猾、杀人犯的奇怪故事、傻瓜的幽默滑稽;他们也听到了自己因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在歉收时忍饥挨饿、在为流浪街头的孩子流泪、在向朋友哭诉负心的爱人。一句话,他们听到了他们自己真实的生活。这些音乐歌唱的是一种真实的感情,一种出入于上流社会里的流行歌星们制造不出来的感情,一种坐在写字楼里的职业作家们编造不出来的感情。
第一次,美国民歌在布里斯托找到了她的听众: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