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必要停下来说说垮掉派的故事。1943年,一个叫艾伦金斯堡( Allen Ginsberg)的十七岁的年轻人只身来到了纽约,他是拿了一笔奖学金来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这个金斯堡有个
激进的诗人父亲,还有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母亲。不平常的童年让这个年轻人从小就悲观厌世再加上他发现自已只喜欢男人,这又加重了他的自卑感。那段日子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诗人,把自己的感觉写成文字让大家看。那年年底的一个寒冷的晚上,孤独而又寂寞的金斯堡听到从宿舍楼的另一间房子里传出了音乐声,便一时冲动地去敲门。结果开门的是一个英俊的年轻人,名叫卢西恩卡尔( Lucien cart)
我听到了音乐声。”金斯堡对卡尔说。
“你喜欢吗?”卡尔反问。
我想这是勃拉姆斯的单簧管四重奏。”
“对!对!”卡尔惊喜地回答,“这曲子是荒芜之地中的一块绿洲。”
卡尔打开一瓶葡萄酒,两人聊到深夜。金斯堡发现这个卡尔不但学识渊博,而且也像自己样对现实十分不满。又过了几天,金斯堡认识了卡尔的两个朋友,一个叫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是个靠橄榄球奖学金进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运动员,后来因伤离了队。凯鲁亚克的父母是来自加拿大法语区的移民,他的母语也是法语,高中时他常因听不懂教练的指示而跑错了方向。不过凯鲁亚克很有语言天赋,他很快精通了英语,而且还立志要当一名英语作家。那时他已离开哥大,但仍住在纽约
另一位叫威廉巴勒斯( William Burroughs),是个比他们这伙儿人都年长的怪人。他来自个富裕的家庭,但后来因为许多与众不同的行为(比如同性恋)而被父母强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被放出来后跑到格林尼治村的一个小酒吧当调酒师。
他们四个志同道合的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常常在晚上聚在一起聊天喝酒直到黎明。他们阅
读惠特曼和波德莱尔的诗歌,以及许多东方哲学著作;他们一起吸毒,并交换各自的体验;他们还经常去听黑人爵土演奏家查理帕克( Charlie parker)演奏的爵士乐,从中寻找灵感;他们认为现实是沉闷无聊的,人们在为世俗的东西,如金钱、汽车、房子等拼命劳动,结果却是生活在一世俗规定的乏昧生活中不能解脱;他们不相信人为的道德标准,而是认为个人自由是崇高面不可侵犯的;他们吸毒是为了寻找人类潜意识的奥秘;他们崇拜黑人爵士乐手,是因为他们认为黑人有一种比白人更自由的精神;他们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叫做“新视角”( New vision).并信了个常与他们混在一起的小偷兼男妓赫伯特·亨克( Hubert Huncke)的一句口头语,把自己叫意Beat”。这个词有一种“垮掉了”的意思。后来,凯鲁亚克认为这个词也可理解为“ Beatific”,意为“极乐的”。这些人是美国反主流文化的先驱者。
后来卡尔因杀人而被关进了监狱,凯鲁亚克成了这个小集团的中心人物。但一个神秘A的到来很快改变了一切,此人名叫尼尔·卡萨迪( Neal Cassady),是个四处流浪的真正的垮掉派他有着惊人的英俊外貌和极富个性的说话方式,因此他对男人和女人都极富魅力。卡萨边是个以路为家的人,从不在一个地方多呆。与凯鲁亚克这些人更多是在口头上“垮掉”不同,卡萨遇直在以垮掉派的方式生活着。凯鲁亚克很快就被他迷住了,与他一起在美国流浪了好几年。后来凯鲁亚克以他们的这段流浪生活为蓝本,写成了著名的小说《在路上》( On the road)。书中的主人公莫里亚蒂的原型就是这位卡萨迪。这部书充分展示了凯鲁亚克在文学上的天赋,他以梦呓般的语言和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似乎是没头没尾的故事,把这个莫里亚蒂超凡脱俗的行为和想法表达得淋漓尽致。结果,这本书一开始没有一个出版商愿意出版,它实在太另类了
与此同时,金斯堡则爱上了卡萨迪,以致他竟离开纽约去了加州的圣荷塞,因为卡萨迪与他当时的妻子卡罗琳正住在那里。有一天当卡罗琳回到家时发现这两位正在床上,于是她二话不说便把金斯堡拉进了车里,而且一路开到了旧金山,扔给金斯堡二十块钱后就把他独自一人丢在那里了。没想到这次“旅行”竟成了金斯堡一生的转折点,他很快发现旧金山的垮掉派运动不但开展得如火如茶,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一家名叫“城市之光”( City Lights)的平装书店。这是美国第一家专卖平装书的书店,老板是垮掉派诗人劳伦斯·弗林格蒂( Lawrence ferlinghet-
《城市之光》
1),他收集了很多垮掉派诗人的诗集放在店里卖。此时刚遭受了失恋打击的金斯堡正有一肚子话要说,便提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长诗:《嚎叫》(Howl)。后来在“城市之光”的支持下,在旧金业的一间由旧车库改装的画廊里举办了一次垮掉派诗歌朗诵会。金斯堡第一次当众朗诵了(嚎叫》。这次朗诵是垮掉派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从此,这股反主流思潮由地下转到了地上,使所有那些社会“边缘人”,以及为数众多的失业者、吸毒者和同性恋等被社会抛弃了的人找到了一面属于自己的大旗。这件事发生在1955年10月13日,正是美国由战后的暂时萧条转变到经济全面复苏的关键时期。
后来,在金斯堡的帮助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和巴勒斯的《裸体午餐》( Naked lunch)相发表,它们和《嚎叫》一起被称为美国垮掉派三部曲。它们对美国文学,乃至美国文化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美国民歌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可以说直到六十年代中期才得以表现出来。而在五十年代,两者更像是一对寄宿在格林尼治村的不和谐的共生体。虽然从本质上看,两者都反潮流,都试图建立自已的价值标准,都崇尚个人自由的不可侵犯。但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美国民歌已经变成了一种带有明显左派标记的“政治艺术”,它把为老百姓说话、同资本家斗争当成了自己的目的。而垮掉派则提倡追求个性和心灵解放,提倡一种没有任何义务和牵挂的绝对自由。如果单讲“反潮流”,垮掉派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