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旧金山是个活跃的地方。随着垮掉派诗人们的到来,这里大有取代纽约成为美国新的反主流文化中心的趋势。和纽约一样,这里也诞生了许多风格独特的民歌咖啡馆。一天,一个音乐经理人弗兰克沃伯( Frank Werber)在一家斯坦福大学附近的咖啡馆里发现了一个民歌三重唱,他很喜欢他们的风格,当即在一张餐巾纸上和三人签了约。这三人当时都是附近大学里的学生,弹班卓琴的叫戴夫·格尔德( Dave guard),来自夏威夷。他在火奴鲁鲁上中学时遇到了弹吉他的鲍勃沙恩( Bob shane),两人都喜欢民歌,便一起在学校聚会上弹唱。后来思想较为激进的格尔德去听了一次“织布工”的演唱会,被皮特·西格的班卓琴所吸引,便买来西格写的那本《怎样弹五弦班卓琴》,照着学了起来。后来两人都来到加州上大学,又认识了另一个吉他手尼克·雷诺兹( Nick Reynolds)。那时正值贝拉方特掀起了卡力普索的热潮,而雷诺兹会敲中北美洲流行的康茄鼓( Conga),于是三人在一起表演了很多来自中北美洲的民歌。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为自己的三重唱取名叫“金斯敦三重唱”( Kingston Trio),金斯敦是牙买加首都,也是卡力普索的起源地。
今、沃伯在当了“金斯敦三重唱”的经理人之后,下大力气督促三人刻苦排练,使他们的演唱及1声均达到了专业水平。这段艰苦的日子为乐队后来在美国乐坛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实也是当年“织布工”乐队成功的秘密之一。不久,旧金山一家有名的酒吧“紫洋葱”答应让他们来试演,结果由于他们出色的演唱和清新的形象,使原本试演一星期的合同一延再延,最后竟连演了七个月。这一下终于惊动了大唱片公司的经理们。“国会大厦”唱片公司捷足先登,与他们签下了合约。原来“国会大厦”只同意签IP专辑唱片约,但沃伯坚持要同时签下45转单曲唱片约,结果事实证明这一招极为聪明,因为当时流行音乐还是以单曲为主,排行榜也只有单曲而没有专辑榜。沃伯一心要把乐队塑造成流行乐队,签下单曲约是这一计划的先决条件
1958年初,“金斯敦三重唱”的第一张同名LP唱片正式出版了。不久他们的第一首单曲丝带》( Scarlet ribbon)也被推向了市场。虽然反响都不错,但也没有引起什么轰动效果。一个于犹他州盐湖城的唱片店老板很喜欢这张IP,便批发进来很多张摆在自己的店里销售。为了做广告,她送了一张唱片给当地一家流行音乐电台的D。结果这位D却喜欢上了这张LP中的一首歌《汤姆,杜利》( Tom Dooley)。果然,这首歌一经播放,听众电话就响个不停,要求重播。就样,不久以后全国的电台都开始播这首歌了。“国会大厦”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迅速推出了首单曲,结果这张唱片在“公告牌”流行歌曲排行榜上一路升至第一,而且停留了二十一周,销在几个月内便突破了100万,最终的销量接近400万张。这首单曲的走红标志着美国历史上大的一次民歌复兴正式开始了。
现在看来,以《汤姆·杜利》这首歌作为民歌复兴的开始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这首歌的起正好说明了这次民歌复兴与美国古老的民歌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个汤姆杜利确有其人,原名汤姆·杜拉(Dula),是北卡罗来那州的一个谋杀犯,于1868年被处以绞刑。对这桩情杀案的审判在当时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并有多首关于这起谋杀案的歌曲问世,在南部山区广为流传
1938年,一位民歌采集者弗兰克·沃纳( Frank Warner)在北卡山区的一个小村子里听到当地位民歌手弗兰克·普罗非特( Frank proffitt唱的一个版本。普罗菲特的祖先认识汤姆,杜拉和那个被杀的劳拉·福斯特。普罗菲特唱的那个版本据他说是从他的父亲那里学来的,至于谁是真正的作者大概已经不会有人知道了。沃纳把这首歌记了下来,并且于1952年为当时一个新兴的民歌唱片公司“依莱克特拉”( Elektra)录了这首歌,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实这首歌曲调优美而又伤感,使人难以忘怀,加上歌词细致地描述了汤姆·杜利上绞架的情形,满足了人们对死亡的好奇心。“金斯敦三重唱”在原歌的基础上加进了自己的再创作,新加的伴奏及和声使这首歌听起来丰满了许多。三人典型的大学生装束会使人联想起三个在大学联欢会上唱老民歌的大学生业余歌手,而这一形象在当时的美国大学校园里简直是酷到家了。
“金斯敦三重唱”是1959年美国流行乐坛最火的乐队,他们的成功带动了一大批类似的男生小合唱形式的民歌乐队,比如“查德·米切尔三重唱”( Chad Mitchel Trio)、“四兄弟”( BrothersFour)、“舞台照明灯”( Limeliters)和“行者”( Journeyman)等等。他们一律学生装束,唱着通俗化了的老民歌。这股潮流让在格林尼治村坚守阵地的“真”民歌手们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他们认为这此民歌乐队把民歌商品化了,是在发民歌财。他们坚信民歌不应只是一种音乐风格,而更应是代表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反潮流的精神。于是这些人继续留在村子里,靠听众放在篮子里的零钱度日,继续过着“民歌式”的生活,做着他们的“民歌梦”。
但不久,一位女歌手的成功让这些人看到了希望。她没有随波逐流地去组乐队,或是任意在歌里加上顺耳的和声,而是坚持一个人一把吉他的简朴风格,她的不加修饰的声音和极为随意的舞台形象不仅征服了格林尼治村的老派民歌手,而且还征服了全国的普通听众,她的成功给当时美国歌坛清一色的“男大学生合唱团”风潮注入了一股新空气。她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现代民歌皇后”的琼,贝兹( Joan ba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