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民权运动在美国国内渐至高潮时,战争的阴影再一次笼罩到美国人民的头上一越
的军鼓敲响了。这是美国继十年前的朝鲜战争之后又一次大规模地卷入一场战争。早已厌倦了
战争的美国人民又掀起了一场反战运动。这场运动与民权运动一起在美国的大地上掀起了阵阵
波澜,它们和其他一些思想启蒙运动一起,让六十年代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最值得纪念的十年
就在这激动人心的世纪将要开始的时候,艾伯特·格罗斯曼来到了纽约的格林尼治村。您
得他在芝加哥的那家民歌酒吧已经没什么大前途了,琼·贝兹也已离他而去。想来想去,他认为
只有在格林尼治村这个藏龙卧虎之地才能找到他心目中真正的音乐天才。在村子里大大小小的
酒吧和咖啡馆呆了几天之后,精明的格罗斯曼发现了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这里垮掉派人数众
多,政治气氛浓厚。垮掉派们尤其关注那场似乎不可避免的战争,而且对这场战争表现出极度的
厌恶。格罗斯曼认定这两条将是未来几年内美国青年人的热点,他要找的歌手一定要能走在这
两股潮流的前面才能在流行歌坛出人头地。
于是,格罗斯曼开始频频光顾各类民歌演出场所,并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出色的人选:彼得
耶罗( Peter Yarrow)。耶罗毕业于著名的康奈尔大学心理系,平时喜欢唱民歌,在校期间曾纽
过民歌节等活动。毕业后他决定来格林尼治村一试身手,很快便以其出色的嗓音和不错的吉他
技巧在村子里闯出了名气。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耶罗有着丰富的民歌知识,还会写歌。格罗斯曼
虽然坚信耶罗是个极有潜力的人,但同时又觉得由他打头成立个民歌演唱组会比让他单飞更有
前途。于是两人便来到当时村子里最大的民歌演出场所:民歌城( Folk City)的门前选人,那时民
歌城门前贴满了曾在格林尼治村各个咖啡馆里演出过的歌手的相片,格罗斯曼深知一个歌手的
形象有时比才能更重要。那时美国流行乐坛还在流行“金斯敦三重唱”式的以清纯男大学生为主
的重唱小组,可格罗斯曼相信这种呆板的风格很快就会不适应这动荡的社会了,他要组建一个
有点另类的重唱小组,而且最好要有个女歌手。结果在那面贴满相片的墙上,格罗斯曼一眼就看
中了一个漂亮而又有点野气的金发姑娘,正好耶罗也认识她。和耶罗一样,这位名叫玛丽
弗斯( Mary Travers)的姑娘也是个没受过什么正规音乐训练的业余民歌爱好者。格罗斯曼找到
她后,她又为格罗斯曼推荐了自己的一个朋友,诺埃尔·保罗·斯图基( Noel Paul Stookey)。这
斯图基曾在密歇根州当过一个摇滚乐队的吉他手,改唱民歌还是他来到纽约以后的事情。国
他天性幽默,结果却在以表演单口相声为主的酒吧里出了名。他有个拿手节目:学抽水马桶冲水
的声音。当地人都叫他“抽水马桶斯图基”。
就这样,在格罗斯曼的精心策划下,三个完全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由于顺口的缘故,他们
把斯图基的中间名字提了出来,给这支乐队起了个好记的名字:“彼得、保罗和玛丽”( Peter Paul
&Mary,简称PPM)。PPM一改当时流行的作法,以略微有些垮掉的形象出现。但一开始他们在
音乐上并没有多大的改进,仍然是走民歌与流行结合的纯情路线。但由于乐队多了个女声,使得
他们的和声更加丰富多彩了。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格罗斯曼把PPM签给了唱片界新锐“华纳兄弟唱片公司”(Wam
Bos,)。1962年,PM的第一张LP唱片出版了,这张名为《彼得、保罗和玛丽》的唱片一开始并没
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格罗斯曼便马上选了其中的一首歌《柠檬树》( Lemon tree)作为单曲出
版,结果获得了成功,LP的销量也直线上升。这张单曲唱片的背面是一首翻唱当年“织布工”的
抗议歌曲《如果我有一把锤子》。这首歌瞄准了当时正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浪潮,把抗议性歌曲
引进了主流音乐市场,结果获得了比《柠檬树》更大的成功,而且把PPM的地位提高了一个档
次,从其他众多的流行民歌小组中脱颖而出。从此以后,这类政治性歌曲便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流
行歌曲排行榜,有力地支援了民权、反战等抗议运动,同时也为当时还鲜为人知的一批有实力的
创作型歌手登上流行音乐舞台铺平了道路。
第二年,PPM又乘胜追击,出版了一张出色的专辑《彼得、保罗和玛丽—在风中》(PM-n
the Wind)。里面除了一首由耶罗创作的在中国流行很广的歌曲《帕夫神龙》(Puf( The magn
Dragon)外,还有两首由当时没什么名气的鲍勃·迪伦创作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 Blowin n
the Wind)和《别多想,这样没错》( Don’ t Think Twice,li’ s All Right),结果都冲进了排行榜。《答案
在风中飘》还获得了当年格菜美奖( Grammy)的“最佳民歌唱片奖”。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