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月11日《凡尔杜先生》在百老汇大戏院首次上映,观众反应不一,评论家分歧很大。
凡尔杜先生
有人责骂,有人称赞。占姆斯·艾奇在《民族》杂志上写道,他喜爱这部影片,“和我所看过的卓别林其他影片一样深刻”,“在本世纪的一些伟大作品中,名列前茅”。特怀麦克唐纳认为《凡尔杜先生》有三出戏:一出是感情夸张的戏;一出是卓别林老一套的喜剧,嘲笑的情节夸张的戏;一出是陈腔濫调、到后来进行说教的戏
《摩登时代》
乔治·萨杜尔说:“这部影片在这位伟大喜剧演员的作品中占有《愤世者》在莫里哀的作品中同样的地位。为了叙述谨慎起见影片借发生在法国的兰德鲁杀妻事件,对美国生活的某几方面痛加抨击。片中卓别林抛弃了夏尔洛这一形象,改换为一个风度翩翩、愤世嫉俗、性情残忍的老美男子,和他在麦克·塞纳特导演的影片中所创造的早期人物很相似。爱森斯坦曾经认为残忍性格是卓别林作品中一个一贯的特征。这个特征在凡尔杜这个无政府主义者的犯罪者身上,在这个被开除而仍然继续他的犯罪勾当的银行出纳员身上,乃是最本质的东西。这部作品残酷地否定一切充满一种辛酸和绝望的气氛。凡尔杜是一个有智慧却没有品德的人物。卓别林通过这个人物来讽刺整个社会制度并谴责这种制度在这部悲痛辛酸的作品中,激动的感情和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占着突出地位。”(乔治·萨杜尔著,徐昭、胡承伟译:《世界电影史》)库卡尔金说:“一日凡尔杜走出自己的家庭小世界,接触到周围现实的时候,他的面貌就双重化了。卓别林使自己的主人公具有互相矛盾的特征—令人厌恶和讨人喜欢的一这不仅仅是为了要赋予形象以生命,把它加以‘人化’,不然就会变成抽象的象征,而且是为了唤起观众对他有点同情:真正的罪犯本来不是他,而是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作者一旦使凡尔杜成了职业杀人犯,就早已排除了这种同情的可能性。面对着一个蓄意杀人的人,不管他的形象带有怎样喜剧的虚拟性,不管在他选择自己的‘职业方面什么人应该负责,观众都是不能对他表示同情的。而凡尔杜的‘人性’本身,不过是被人理解为从反面突出违反人性的活动的性格特征。”(库卡尔金著、芮九译:《卓别林评传》)他们所言有些道理。凡尔杜的思想、品德、性格以及职业都引起人们的争议,凡尔杜这个形象是比较复杂的。人性之恶在他身上展示得比较充分
《淘金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卓别林想借凡尔杜先生这一形象来揭露杀人犯,进而嘲讽战争狂人。卓别林用心良苦,他的思想是深刻的。但这部影片不像《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影片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而是有褒有贬,毁誉参半,原因何在?
《城市之光》
卓别林在1974年对《凡尔杜先生》回顾时说,虽然这部电有些精彩的对白,他如今认为过于理智,如果多一些动作,多一些哑剧式的表演,就可以把凡尔杜演得更好一些。(约翰·麦克凯柏著、朱启平译:《查理·卓别林传》)《凡尔杜先生》在艺术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