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会见博士论文导师苏珊娜(Suzanne Liandrat-Guigues)时,我提前做了一些功课,我想在戈达尔和莱昂内这两位我感兴趣的导演之中选择一个做我的“电影体势语言分析导论”(Introduction a l’ analyse gestuelle des films)的研究对象。苏珊娜说:两个都可以,但你要注意,关于戈达尔的参考资料摞在一起有你这么高,但对莱昂内的研究则几乎没有。
学术界喜欢研究戈达尔的人多,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在法国这个泱泱电影研究大国,居然没人研究莱昂内。其实,莱昂内这个人与戈达尔一样有趣,他曾创造了世界电影的票房神话,也深深影响了近三十年美国类型片的风格,他几乎用一己之力和四部电影就改写了西部片的历史,而唯一的黑帮片《美国往事》则成为黑帮片历史上的经典。
美国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莱昂内是三代西方电影观众公认的大师,也是许多晚近导演的偶像,影响能达到这种程度的导演并不多,可居然在学院里几乎无人理睬。其实,研究莱昂内的学术成本并不高,但除了《莱昂内往事》这本访谈录外,其他关于莱昂内的研究资料很少。直到2007年,意大利、法国、英国出版的研究莱昂内的专著也只有六本,博士论文才三篇。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对这个世俗化的大众导演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学者,居然来自最能代表高雅文化研究的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 of London),克里斯托弗·弗雷林(Christopher Frayling)是该院艺术委员会主席和文化史教授,这位大学者曾对莱昂内做过二十年的跟踪研究,是莱昂内的研究权威,他的莱昂内评传《与死亡有关》(Soreething to Do With Death)2000年在伦敦出板,是目前分析莱昂内电影的最佳著作。
黄昏双镖客
学界对莱昂内的冷遇和忽视,印证了电影研究的某种偏见:学院研究的趣味已经按照秘而不宣的标准把不同导演分级了。如果说戈达尔在这个体系的“顶级”,那么莱昂内可能在“末位”,或者根本没有位置。一些学者下意识地认为:即使在闹市一般的戈达尔研究里挖掘一点儿新意,也比深入研究莱昂内这种“通俗导演”更有所谓的学术价值。一些人相信,面对莱昂内拍的这类畅销类型片,诠释者没有用武之处,他们宁愿去阐释伯格曼、安东尼奥尼或库布里克的微言大义,也不愿意拉片分析《革命往事》。在这种学术界的强大偏见中,莱昂内只不过是个例子,隐藏在背后的是学界对“电影之大众性”(popularité du cinéma)的冷漠拒绝。俄罗斯形式主义文论家鲍里斯·埃亨鲍姆很早就呼吁:“电影的大众性不是一个质量概念,而是一个数量概念,与电影的本性没有关系。它是电影成功的标志,一种纯粹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受到诸多的与电影无直接联系的历史条件的制约。”诺埃尔·伯奇也强调观众“幻觉知觉”(perception hallucinée)对电影的重要性,观众的认可程度与影片质量息息相关。之所以今天的学院研究让人感觉离电影(或电影的乐趣)越来越远,就是因为高高在上的专家们的趣味偏离了电影乐趣本身。任何一位大脑清醒的学者都会在莱昂内的电影中看到巨大的幽默与强烈的意识形态讽刺,但他们不愿意向学生和观众解释这些“肤浅的文化”。
西方的迷影文化经历过二次高潮,推动了电影语言、电影运动的进步。电影这门艺术在经过了1950年代的第二次高潮,通过文化论战(以巴赞为中心)和电影学学科化(以麦茨为中心)的两大标志事件,开始在西方大学体系中的建制,走进了学术的经典殿堂。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学院研究对电影大众性的漠视。“作为高雅艺术的电影”塑造了新一代学者的口味,他们重视默片研究和欧洲现代艺术电影,排斥好莱坞流水线电影产品,这本无可置疑,但这种趣味的趋势却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大众电影的价值,甚至认为大众化的电影没有解读和分析价值,白白让那些好电影在世俗文化中自我消化。对莱昂内的研究偏见,意味着学者们对研究资源的巨大无视和浪费。从某种角度看,面对大众电影的无能为力、不屑一顾,反证了当今学界趣味的保守、僵化和分析能力的退化。电影的生命力,并不仅取决于它的经典性和纯粹性达到多高程度,还来自它的大众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学界偏见并非只存在于法国,美国、英国、日本也都如此,中国学界也对莱昂内的价值置若罔闻。我们很少在正规学术刊物上读到研究莱昂内的文章,也没有期刊做过莱昂内的资料译介和专题——除了一些畅销电影杂志,为了迎合越来越多的“莱昂内迷”而制作的参考价值不太高的专号,此外,我们只在报刊和网络上见过零散评论。因此,中国观众虽然对莱昂内的电影耳熟能详——《黄金三镖客》《西部往事》和《美国往事》等作品是许多中国影迷的典藏,但对莱昂内的生平和风格却了解不多,更对他在电影史上的价值缺乏认识。这进一步证实了莱昂内本人的一个判断:人们无法接受在严肃主题上表达对世界的幽默见解。许多学者热衷于研究卓别林那种悲剧小人物的滑稽戏、刘别谦电影中苦涩而曼妙的讽刺,甚至分析希区柯克悬疑片中淡淡的社会嘲讽,却对莱昂内在壮丽的沙漠和夕阳中大刀阔斧地讽喻美国历史无动于衷。我认识许多喜欢电影的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导演、作家、编剧、记者、诗人、电视编导、画家、音乐人、大学教师、医生、高中教师和政府官员,他们搜集各类电影,完全从兴趣出发,从不进行研究,但在他们的口味中有一个共同的交集,就是莱昂内和他的《美国往事》。
链接:李洋《莱昂内往事》
《莱昂内往事》第二章:童年,学业,法西斯喜剧,木偶戏,了解电影
曾演过塞缪尔·富勒的《关山劫》China Gate-《莱昂内往事》
第十一章: 《黄金三镖客》—美国内战,巴洛克奏鸣曲,伊斯特伍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