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时代到基督教民主党的长期执政,莱昂内成长在意大利政治动荡的时期。父亲文森佐曾加入法西斯党,后退出而加入共产党。文森佐因为拒绝改编墨索里尼的一部小说而遭到法西斯党迫害。他和妻子一度想去柏林,是莱昂内的出生让夫妇二人最后留在了罗马。受政治迫害的影响,莱昂内全家在意大利生活很艰苦,但如果他们去了柏林,命运可能比留在意大利更加叵测。文森佐的经历让莱昂内对政治缺乏热情,二战后意大利政坛的一幕幕闹剧更加深了他对政治的冷漠。他一贯用讽刺的眼光看待政党政治和政治运动,在欧洲左翼运动高潮时期,莱昂内也对左翼革命保持警惕。在《革命往事》中,他对独裁者进行了讽刺,也描述了革命理想主义者的幻灭,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欧洲非常罕见。幻灭感是莱昂内政治观的真实写照,他把自己的政治态度称作“温和的无政府主义”,称自己是“不扔炸弹的无政府主义者”。事实上,莱昂内的政治观念与理论上的巴枯宁无政府主义主张差别很大,他是在通俗意义上谈论无政府主义的,本质上是政治虚无主义,是对政党政治和现代民族国家模式的不信任。恰恰是这种虚无的、温和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让人们在他的电影里看到了所谓“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