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时光网>>博客>>图宾根木匠的博客>>日志>>《深海长眠》: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图宾根木匠 发布于:2010-04-07 13:44
深海深,深海深,
深到尽头失重处,
梦想变成真。
灵魂合两个,
心愿了一桩。
一吻燃生命,
电闪伴雷鸣,
此时肉身非吾身,
吾在宇宙正中心。
孩童相拥,
至纯之吻,
唯存一念。
你我两相望,
无言听回响,
深海深,海愈深,
超凡脱俗世间事,
血肉皆不存。
吾虽醒,
不求生,
但求唇吻埋卿发丝中。
——雷蒙·桑佩德罗*
雷蒙·桑佩德罗的这首诗,是用衔在嘴里的笔写成的。他以前挺帅的,可在26岁那年,雷蒙去海边跳水,结果摔成了高位截瘫。
雷蒙此后一直躺在床上,二十八年,他没有任何并发症,而且神志清醒,还写出了如此优美的诗句。
可雷蒙不能动弹,他的四肢也开始萎缩。
已经年过半百的雷蒙,头发变得稀疏、斑白,
雷蒙不想活了,他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让自己尽快的死去。
按照坊间通行的说法,就是施行安乐死。
什么是安乐死?
就是把病床愤怒的拉倒一旁,跃出窗外,自由的在林间和海面上飞翔;然后,一个猛子扎进湛蓝的大海,看着自己的一生在眼前回放。
这不是我编的,而是阿曼巴在《深海长眠》里拍的——这个悠扬的长镜头,把安乐死展现得如此百转千回、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部让人严重抑郁的电影,讲述这部电影,就像看这部电影一样,需要先深吸一口气,再低下头,潜入阿曼巴的影像海洋里,越来越深,越来越深……
严肃点,我们在讨论自杀呢
跟日系的《完全自杀手册》不一样,《深海长眠》不是恐怖片,而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伦理文艺片,所以,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形而上的问题。很多哲学家都严肃——起码是假装严肃的——讨论过这个问题,其中加缪那句“真正严肃的问题只有一个:自杀”(《西西弗的神话》)显然流传最广。
后世的中国哲学家刘小枫进一步总结到:“一般人的自杀是向暧昧的世界无意义性边界发起的最后冲击。既然生没有意义,主动选择死就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毕竟维护了某种生存信念的价值。”(《拯救与逍遥》)
这话鞭辟,脱胎于动物界的人类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会通过主动的选择死来体现生的价值(或者学院派的将之概括为“人的在死性”)。
雷蒙·桑佩德罗就是这么想的。他活着,但活得没有尊严。所以,他阅尽人间百态,唯求一死。
反驳者可以轻而易举的追问一句:那么,尊严究竟是个什么东东?
这个答案很简单:尊严,就是你认为是“尊严”的那个东西。
从这个逻辑很容易推断出——雷蒙觉得他活得没有尊严,那么,他就活得没有尊严。
生命的意义真的是自足的么?雷锋叔叔说过:“人活着就是为了别人。”看来,活着的至高境界应当是为他人而活。
可雷蒙·桑佩德罗没有雷锋叔叔那么高的觉悟,他们欧洲人其实都不大相信别人,萨特还说“他人即地狱”来着,由此看来,雷蒙完全听应自己内心对于生命的体悟,倒也符合欧洲人的行事特点。
除去司法体系以外,雷蒙首先触怒了宗教人士。
上帝被钉十字架,道成肉身,拯救世人——被救者中当然也包括雷蒙·德桑德罗。
可你丫居然不领情?
于是就有教士上门开导。
阿曼巴拍的很智慧,他把教士也设计成了一个跟雷蒙同样的截瘫者(或者有原型?)。
教士的躺椅太沉重,上不了雷蒙的房间,于是,只好派一个助手来回传话,借以完成教士与雷蒙二人的辩诘。
教士怒不可遏:“遏制生命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雷蒙不屑一顾:“遏制自由的生命不是真正的生命!”
教士颓然。
教士的小助手满头大汗。
我一直对那个汗涔涔的小助手印象深刻,如果《深海长眠》有续集,就该把这个小助手塑造成主人公。
我坚信他会成为一个为安乐死奔走呼号的义工。
也就是说,小助手会成为西班牙版的《入殓师》。
为死者化妆,通过安乐死让一个人自觉有尊严的死去——二者在本质上是意义相通的。最后,大嫂马诺拉冲出来,高声宣告了教士的不受欢迎。
教士只好灰溜溜的离开桑佩德罗家的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