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的新闻纪录片(1949—1966)
人民新闻纪录电影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制作机构完全掌握在新生的人民政权手中,而且经历了“集中再集中”的过程:先从东北和上海集中到北京,然后集中到一家专业新闻纪录电影机构,即1953年成立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此后,虽然其他电影制片厂(包括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也拍摄新闻纪录片,但新影无疑占据中心地位。另一方面,1952年成立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拍摄军事新闻纪录片方面是任何其他电影厂无法取代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是人民新闻纪录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中央级专业新闻纪录电影机构及其遍布全国的摄影记者站的建立,还表现在影片数量迅速增长、题材和风格多样化,以及对新闻纪录电影艺术性的探索等方面。这个时期,新闻纪录电影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形象化政论”,宗旨是宣传和教育:宣传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的路线方针,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努力奋斗。这种创作主张既是向苏联学习的结果,也是当时新闻纪录电影主管机构的历史抉择。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新闻纪录电影从主要报道军事斗争转为全面报道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情况。记录新中国政治生活的影片,首先应提到反映开国大典盛况的《新中国的诞生》(拍摄于1949年10月1日及前后,徐肖冰等40多位摄影摄影,高维进编辑)。与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同时响起的还有战争前线的枪炮声,在人民解放军解放西北、进军西南、渡海作战、进军西藏的过程中,摄影师们拍摄了大量素材,这些素材被编辑成影片《红旗漫卷西风》、《大西南凯歌》、《四野南下记》、《大战海南岛》(1950)、《解放西藏大军行》(1951)、《光明照耀着西藏》(1952)。反映解放战争的纪录片,还应提到中国与苏联合作拍摄的《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1951)。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既令人欢欣鼓舞又充满内忧外患,建国初期新闻纪录片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反映恢复国民经济的《胜利之路》(1950)、《一定要把淮河修好》(1952);反映抗美援朝运动的《抗美援朝》(1951)、《反对细菌战》(1952)、《钢铁运输线》(1954);反映土改运动的《伟大的土地改革》(1953);反映镇压反革命运动(包括改造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乞丐、游民、妓女、反动会道门等残渣余孽)的《踏上生路》、《烟花女儿翻身记》、《取缔一贯道》;关于三反五反运动的《三反五反特辑》(1952);反映少数民族新生活的《中国民族大团结》(1950);反映外交生活的《和平万岁》(1952)。
1953年12月至1954年1月,成立不久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召开第一次创作会议。会议期间,政务院于1953年12月24日作出了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1954年1月12日的《人民日报》刊载了这个决定并发表社论指出:“新闻纪录片是‘形象化的政论’、是报纸的兄弟,它应该迅速及时地向人民报道现实中各种事件和现象,表现各种运动和斗争中的先进人物。”新影制订的新制片方针强调:要把新闻纪录电影逐渐提高到党报的水平,具体措施是将短小精悍、出片及时的新闻片列为制片的首要任务。此后,以《新闻简报》为代表的新闻杂志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新闻纪录电影是作为“形象化的党报”而存在的,《人民日报》报道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也必然是新闻纪录电影的摄制主题和报道热点。
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成为报道的重点。新影摄制的影片有:《第一辆汽车》、《鞍钢在建设中》、《长江大桥》、《五亿农民的方向》、《临清竹器合作社》、《天津私营工商业改造的胜利》、《上海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万象更新》等。在报道政治生活的影片中,有纪录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六亿人民的意志》,有纪录改造日本战犯及伪满战犯的《人道的宽待》、《释放日本战争犯罪分子》,还有反映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交往的《亚非会议》、《祝贺》,为庆祝1957年国庆拍摄的第一部宽银幕彩色纪录片《祖国颂》等。致力于军事报道的八一厂,除了在朝鲜继续拍片,还拍摄了纪录人民解放军参加和平建设的《战胜怒江天险》、《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有些故事片厂也拍摄了各具特色的纪录片,如上影厂的《人民的新杭州》(郑君里导演)。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使新闻纪录片创作出现了一些新面貌。影片风格虽以新闻报道为主,但也出现了多样化的作品;影片形式虽以政论为主,却也出现了散文式、抒情式或喜剧式的作品。如:《画家齐白石》表现了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生平,《颐和园》介绍了北国的园林山水,《杏花春雨江南》表现了江南的乡村景色,《酥油花》介绍了青海塔尔寺的宗教活动,《游园惊梦》(由相声演员侯宝林参加拍摄)讽刺了不讲社会公德的社会现象,《春节大联欢》纪录了1956年春节电影厂组织的春节晚会(此片可以说开创了后来电视春节晚会的先河)。1955年,新影摄制了第一部批评性影片《华而不实》,1956年又摄制了批评性影片《工地的浪费》和《顾客的烦恼》,但在1957年到来的反右斗争中这些批评性的影片遭到了批判。
人类学纪录片的拍摄活动早在20年代的中国就已出现。1956年,新政权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世袭传统、经济文化发生了急剧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参与了50年代初期开始的民族识别和后来的民族调查活动,并与八一电影制片厂合作,在1957年至1966年期间拍摄了反映十多个少数民族生活的15部影片,当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影片”。虽然这些影片与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学纪录片还有一定差距,但今天看来依然十分珍贵。
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国有31个电影制片厂生产新闻纪录片,1958年和1959年两年的产量超过前8年的总和。这个时期比较有影响的影片有:新影厂的宽银幕纪录片《劳动万岁》反映了十三陵水库的建设,《远征沙漠》记录了科学考察活动,其他电影厂的影片如海燕厂的《旭日东升》、天马厂的《上海英雄交响曲》、山东厂的《腰斩黄河》、河北厂的《古城新貌》、浙江厂的《双龙戏珠乐人间》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活的前进及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同时,浮夸、虚假的报道对当时“左”的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当时,还出现了风格介于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艺术性纪录片或称纪录性艺术片。
大跃进之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较有影响的新闻纪录片有: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第十个春天》,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百万农奴站起来》,表现新的道德风尚的《平凡的人》、《邻里之间》,关于文化、风光、体育等的《古建精华》、《地下宫殿》、《健美体操》、《人间彩虹》、《画中山水》、《黄山似画》、《诗人杜甫》、《梅兰芳》、《征服世界最高峰》,反映中印自卫反击战的《中印边界问题真相》,反映河北人民抗洪斗争的《河北人民抗洪斗争》,以及文献纪录片《中国工农红军生活片断》、《延安生活散记》、《南泥湾》、《纪念白求恩》、《两种命运的决战》、《人民战争胜利万岁》。
《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电影壁纸
1949年到1966年,新闻纪录片的创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个时期制作了长纪录片239部1506本,短纪录片2007部3632本,新闻期刊片 3528本),也遇到了不少挫折。虽然早在1953年政务院就指明了新闻纪录电影的任务、内容和作用,后来提出的“双百”方针使影片的题材范围逐步扩大,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左”思潮的干扰,新闻纪录电影一度出现了题材狭窄、形式单调和虚假现象。虽然中宣部在60年代初发出了新闻纪录电影要 “更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的历史的特点”的指示,但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这些指示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1958年成立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起初主要播放电影新闻纪录片,不久也开始摄制自己的新闻纪录片。文革前夕,它摄制的纪录片《收租院》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持久的“《收租院》热”。本片系根据四川美术工作者创作的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而拍摄的,反映了解放前四川地主刘文彩逼迫农民交纳租米的情景。1966年4月,这部影片在电视上播出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需要,有关机构发行了数千部电影拷贝,在全国各地连续放映长达8 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