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
新华影业公司摄制的抗日题材影片《壮志凌云》上映。
壮志凌云 Top Gun
1月,电影演员陈波儿率领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赴绥远、察哈尔抗日前线慰劳抗日将士,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张家店》、《走私》等。
同月,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联华交响曲》上映。影片由8个小故事组成,“联华”大部分编导和演员都参加了这部“集锦片”的拍摄,
2月,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压岁钱》上映。
2月,新华影业公司摄制的“恐怖片”《夜半歌声》上映,创当时票房最高纪录。
4月,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十字街头》上映。
6月,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马路天使》上映。
由国民党中宣部主持的国产影片评选委员会评出1936年出品的“优胜片”6部,各片名次如下:1.《小玲子》(明星影片公司),2.《壮志凌云》(新华影业公司),3.《女权》(明星影片公司),4.《新婚大血案》(艺华影业公司),5.《母爱》(民新影业公司),6.《狼山喋血记》(联华影业公司)。
7月,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在上海成立。欧阳予倩、蔡楚生、沈西苓、史东山、许幸之、司徒慧敏、应云卫、白杨、柯灵、金山等39人当选为常务委员,并在该协会上成立了中国电影界救亡协会(后改名为中国电影界救亡委员会)。两个协会一致号召电影工作者以实际行动为抗日战争服务。
七七事变后,上海各剧团、各电影公司的主要演员近百人参加了大型话剧《保卫芦沟桥》的演出。该剧每天演出日夜两场,一直持续到八一三战争爆发才告停止。
8月,日本在被其占领的长春建立了“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满映”至1939年全部建成,为其时亚洲最大的电影制作基地,其主要管理和创作人员均为日本人,以后又吸收了一些中国职员。满映是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重要机构,开始时主要拍摄宣传日本侵略政策的电影。从1937至1945年,满映共拍摄了200余部为侵华战争进行宣传的故事片及大量纪录片。
9月,上海电影工作者陈白尘、沈浮、孟君谋、白杨、吴茵、周曼华、龚稼农、等34人组成上海影人剧团,先后赴成都、重庆演出救亡话剧,经费由夏云瑚筹集。
10月17日,上海电影界救亡协会成立。
11月,日军占领上海。在其它外国租界里继续生产的中国电影被称为“孤岛电影”。孤岛电影至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区而结束。在此期间,“孤岛”地区共成立了20多家电影制片厂,拍摄了250余部影片,形成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之后又一次商业电影的热潮。
中央电影制片场摄制了科教片《农人之春》。该片于翌年在布鲁塞尔科教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科教片奖。
1938年
1月29日,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满映在北平成立分支机构“新民映画协会”,控制华北电影发行,并拍摄了为日军侵华战争进行宣传的短纪录片。
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武汉汉口建立(简称“中制”)。该制片厂的前身为1935年建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政训处所属的“汉口摄影场”,重组为中国电影制片厂后改归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许多抗日救亡演出队中的进步电影工作者被调入该厂。该厂的建立是基于抗战需要进行的军事机构调整,是抗战时期大后方最大的电影制片机构,并附设中国万岁剧团、中制合唱团及10个放映队。
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抗日题材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和《八百壮士》上映。这是第一批集中出现的抗日题材的故事片。
9月,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在延安成立(习称“延安电影团”)。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电影制作和放映机构。
同月,中国电影制片厂因武汉濒于沦陷,迁往重庆,并进一步吸收了大量进步电影工作者作为创作力量。
中央电影摄影场迁往重庆,并成为抗战期间大后方规模仅次于“中制”的电影制作机构。
蔡楚生等导演在香港拍摄了《血溅宝山城》、《正气歌》等粤语抗日题材影片。
1939年
上海华成影片公司出品《木兰从军》,连映85天。这是“孤岛”电影借古喻今,鼓舞人民抗日精神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大晚报》刊登14位影评人联合署名文章,推荐《木兰从军》。
延安电影团摄制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中央电影摄影场摄制了《孤城喋血》、《中华儿女》等抗战电影。
中国电影制片厂继续拍摄了《保家乡》、《好丈夫》等抗日电影。
日伪在南京成立中华电影公司。该公司由日本东宝映画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南京汪伪集团共同投资,主要为垄断华中、华南敌占区的影片发行,并摄制为日寇侵略政策服务的新闻纪录片。
日伪以“新民映画协会”为基础,在北平建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任务仍为垄断华北地区的电影发行,并摄制侵华宣传影片。
上海新华、华新、华成三家电影制片公司合并改组为中国联合影业公司(简称“国联”),由张善琨担任总经理,其后摄制了一批重要作品。
1940年
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东亚之光》、《胜利进行曲》、《塞上风云》等8部抗日题材故事片及大型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
上海“孤岛”电影中出现的《梁红玉》、《苏武牧羊》、《岳飞尽忠报国》、《西施》等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影片受到观众的欢迎。
上海民华影片公司在“孤岛”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孔夫子》在金城大戏院上映,同时并编辑出版《孔夫子》特刊一本。
汪伪政府颁布《电影检查法》,并成立电影检查委员会。
1941年
表现忍辱负重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巨片《西施》上映。该片由此前成立的中国联合影业公司摄制。
中国联合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家》(上、下集)上映。该片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张善琨、卜万苍、王次龙、徐欣夫、方沛霖、杨小仲、岳枫、李萍倩、吴永刚和陈翼青10名导演联合执导,公司中的著名影星陈云裳、顾兰君,陈燕燕、袁美云、梅熹、刘琼、王引等全部参加了演出。
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片长80分钟)问世。该片由中国联合影业公司摄制,万氏兄弟主持制作。
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租界,“孤岛”电影结束。
1942年
4月,在日军和汪伪政府的操纵下,新华、华成等12家中国电影公司实行合并,成立了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联”),由此前成立的“中华电影公司”投资。公司董事长为汪伪政府宣传部长林柏生,副董事长川喜多长政(日),经理张善琨。“中联”至1943年结束,共摄制影片50余部,大多为爱情伦理片。
八路军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南泥湾》等纪录片。
《小老虎》、《故乡烽火》、《民族的吼声》等一批粤语抗日题材影片在香港问世。此后,随着香港沦陷,香港影坛也陷于沉寂。
是年,很多不愿和日伪合作的电影工作者先后退出电影界,有的奔赴大后方,有的留在上海从事话剧演出。
1943年
1月,日伪当局在上海等占领区强令各电影院“一律停止放映英美敌性影片”,规定今后各电影院一律上映国产及“友邦”影片。
5月,汪伪政府颁布《电影事业统筹办法》,垄断制片、发行、放映业,将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中联”)、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影”)和上海影院股份有限公司合并为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由林柏生任董事长,川喜多长政任副董事长,冯节任总经理,张善琨和石川俊重(日)任副总经理。“华影”自建立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共拍摄影片80余部,大部分为伦理及爱情片,同时也制作了宣传日本大东亚共荣圈政策的纪录片等。
7月,汪伪政府下令禁止演唱200余首抗日救亡歌曲,其中包括优秀电影歌曲《毕业歌》、《在太行山上》、《游击队员之歌》等。
由“”华影“等公司摄制的《秋海棠》、《红楼梦》两部文学名著影片在上海上映。
1944年
“华影”和“大日本映画制作株式会社”联合摄制了以“中日携手,反对英美”为主题的历史题材故事片《春江遗恨》。
中国电影制片厂在“皖南事变”后改组,并拍摄了《气壮山河》、《血溅樱花》等抗战题材影片。
原新华影业公司的摄影师薛伯青,秘密前往淮北新四军根据地,拍摄了新闻纪录片《彭雪枫师长追悼会》、《新四军骑兵团》和《新四军部队生活》。
1945年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华影”随即宣告结束。
上海影院上映苏联影片《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及联合国提供的史料片《直捣柏林》。
国民党中宣部指派詹文浒为上海特派员,由重庆抵达上海,开始接收新闻、广播、出版、电影等业。
9月2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发布《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的“训令”,规定“敌伪机关或私人经营之报纸、通讯社、杂志及电影制片厂、广播事业一律查封,其财产由宣传部长会同当地政府接受管理。”
10月,国民党中宣部所属中央电影摄影场(“中电”)派员前往上海接收了“华影”六厂和二厂,分别改组为“中电”一厂、二厂。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制”)接管了“华影”三厂,改组为“中制”摄影场,“华影”五厂改组为上海实验电影工场。
“中电”在北平设立第三分厂,并接收日本“满映”,在长春成立“长春电影制片厂”。
中国共产党也分别派出几批人员前往长春接管“满映”。
是年,重庆等大后方电影工作者陆续返回上海,并开展检举“附逆影人”活动。
1946年
2月,国民政府修订公布《电影片检查暂行标准》,成立内政部电影检查处。
4月,国民党中宣部将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为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辖一二三分厂及长春电影制片厂。
中国电影制片厂迁往台湾,成为后日台湾三大公营电影制片机构之一。
6月,阳翰笙、蔡楚生、史东山、孟君谋、郑君里等人,以战前“联华公司同人”的名义,建立联华影艺社,并租借原联华厂址作为摄影场。该社后于与昆仑影业公司合并。
7月,国泰影业公司成立。柳中浩任总经理,柳中亮任董事长,李大深任制片经理兼厂长,并先后聘请应云卫、吴天、周伯勋等参加制片工作,田汉、于伶、洪深等为特约编剧。公司为40年代规模较大的民营公司之一。
8月,文华影业公司成立,吴性栽任经理,陆洁任厂长,柯灵、桑弧、黄佐临等任编导。该公司在40年代自成一派,创造了为高文化水平观众所拍摄的艺术精品电影。
10月,中共东北局将原接收“满映”基础上成立的“东北电影公司”正式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大型电影制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