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
1月,联华影艺社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举行了首映。该片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令禁止广播和灌制百余首歌曲,其中包括《义勇军进行曲》等电影歌曲。
3月,“中电”二厂摄制的影片《天堂春梦》上映。
5月,联华影艺社与昆仑影业公司合并,并沿用后者名称,夏云瑚任总经理兼厂长,阳翰笙、陈白尘先后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昆仑公司成为其后进步电影的摄制基地。
6月,美国的8大电影公司在沪成立影业公会,和英国鹰狮影片公司一起垄断了上海影院的外国影片放映业务。
7月,文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假凤虚凰》试映,因片中有侮辱苏北籍市民的内容而受到理发业职工及同业公会会员800余人的抗议,后对内容略加修改后正式公映。
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先后上映。影片连映3个月,观众71万人次,创下中国电影问世以来国产影片最高的上座纪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民主东北》等纪录片,并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
1948年
1月,中电所属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抗日题材影片《松花江上》公映。
同月,“中电”二厂摄制的影片《乘龙快婿》上映。
国泰影业公司分拆,柳中亮另外成立大同电影企业公司,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民营电影公司之一,拍摄了一些进步影片。
2月,文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夜店》上映。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评选出“中正文化奖金电影奖”10部获奖影片,并举行颁奖大会。获奖影片名次如下:1.《一江春水向东流》(昆仑影业公司),2.《裙带风》(国泰影业公司),3.《母与子》(文华影业公司),4.《八千里路云和月》(联华影艺社),5.《遥远的爱》(“中电”二厂),6.《玉人何处》(大中华影业公司),7.《春残梦断》(中企),8.《天字第一号》(“中电”三厂),9.《中国之抗战》(“中制”),10.《松花江上》(“中电长制”)。
5月,文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艳阳天》上映,这是曹禺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7月,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万家灯火》上映。
文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小城之春》上映。
11月,华艺影片公司摄制的彩色戏剧片《生死恨》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武训传》(上、下集),在完成了一部份拍摄工作后,被昆仑影业公司收购继续拍摄。
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和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
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电影工作给东北局宣传部的指示。该指示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重要文献。
1949年
1月,北平和平解放,军管会派田方等为代表接管了原国民党“中电”三厂。
4月,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初为“北平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田方,副厂长汪洋。
5月,上海解放,随后于伶代表上海军管会接管原国民党中电一厂、中电二厂、中制、上海实验电影工场、中华电影工业制片厂、农业教育电影制片厂等制片机构及一批影院。
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抗日题材影片《丽人行》上映。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导演王滨)问世。影片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铁路工人支援前线作战,修建桥梁的故事。
苏联电影导演格拉西莫夫来华拍摄《解放了的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胜利》两部纪录片。
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于伶任厂长,钟敬之任副厂长,陈白尘、张骏祥任厂艺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徐韬,下设五个摄影场:一场(原“中电一厂”)、二场(原“中制”)、三场(原“上实”)、四场(原“中电二厂”)、五场(原“中华电影工业制片厂”)。
《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表》等于解放前开拍的影片相继完成,这些影片均由私营电影制片公司摄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开始办公。部长沈雁冰,副部长周扬、丁燮林。原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的中央电影管理局改隶文化部,更名为文化部电影局,局长袁牧之。
昆仑影业公司恢复拍摄电影《武训传》。
1950年
4月,电影局颁布《中央电影局各厂剧本及影片审查办法》。办法规定:各国营厂生产的故事片的主题和故事梗概、文学剧本、美术片的分场剧本及大型纪录片的拍摄纲要等均要送局审查。各片种正式拷贝均送局审查。
5月,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影)出品的《内蒙春光》因违反了“共同纲领”中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受到批判。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受到批判的影片。该片经过修改后,更名为《内蒙人民的胜利》在全国正式上映。
5月30日,电影局成立影片审查委员会。袁牧之任主任,副主任蔡楚生、史东山,秘书长罗光达,委员有陈波儿、罗静予、盛家伦等14人。
6月1日,《大众电影》在上海创刊。梅朵、王世桢任主编,夏衍、于伶等18人任编委。
6月,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在北京成立,陈波儿任所长。该所以教学为主,在全国公开招生,学制二年。
7月11日,政务院批准颁布《电影新片颁发上演执照》、《电影旧片清理》、《国产影片输出》、《国外影片输入》、《电影业登记》等五项暂行办法。
同日,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成立。沈雁冰任主任。委员有沈雁冰、周扬、丁燮林、沙可夫、袁牧之、蔡楚生、史东山、陈波儿、李立三、陆定一、钱俊瑞、廖承志、肖华、蒋南翔等共32人。后增补陈沂、刘白羽、宋之的为委员。
7月30日,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举行的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中国故事片《中华女儿》获“自由斗争奖”;石联星(《赵一曼》主演)获演员优胜奖;《踏上生路》获短片荣誉奖;《百万雄师下江南》、《大西南凯歌》、《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等四部纪录片获荣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影坛上获奖。
11月,上海各影院配合抗美援朝运动,一致停映美国影片。在此前后,全国各地也都停止上映美国影片。
12月,电影《武训传》拍摄完成并在上海公映。影片受到观众热烈好评,并被《大众电影》杂志列为年度优秀电影评选10大候选影片之一。
东影摄制的故事片《白毛女》在全国上映后受到热烈好评。该片并于翌年在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特别荣誉奖”。
由文华公司摄制的影片《我这一辈子》(根据老舍小说改编)摄制完成,成为春节期间最上座的影片,并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
1951年
2月,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在北京成立,罗广达任经理。
3月,电影局在全国20个大城市举办国营电影制片厂新片展览月,共展出1950年东影、北影、上影三厂摄制的故事片20部,纪录片6部。周恩来总理为展览月题词:“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
3月,由中苏联合摄制的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获斯大林奖金一等奖。
5月20日,《武训传》受到批判。《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由此,全国展开大规模的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此后一年里,全国电影生产基本停顿。
6月,《人民日报》、《文艺报》分别发表文章,批评电影《关连长》。
同月,文化部在北京召集全国私营电影公司负责人进行协商,决定逐步将私营电影业转为公有制。
8月,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改建为北京电影学校,设艺术、技术两个系,白大方任校长。
同月,《文艺报》发表批评电影《我们夫妇之间》座谈会纪录。
9月1日,昆仑和长江两私营公司在上海成立公私合营性质的“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叶以群任厂长。
11月,全国文联常委会扩大会议通过“关于调整北京文艺刊物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大众电影》从上海迁至北京,加强为指导观众的全国性电影刊物。
11月26日至1952年1月4日,电影界进行文艺整风学习。
1952年
1月20日,以“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为基础,联合文华、国泰、大同、大光明、大中华、华光等私营电影公司,改组为公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伶任厂长,叶以群、吴邦藩任副厂长。
1月27日,《文汇报》发表文章,批评《关连长》、《我们夫妇之间》、《影迷传》、《夫妻进行曲》等私营厂生产的影片。
4月,电影局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科教片组,洪林任组长,许幸之任副组长。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在京成立(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八一电影制片厂”,简称“八一厂”)。成立之初,八一厂仅拍摄军教片和纪录片,1955年起开始摄制故事片。
10月,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更名为中国电影发行公司。
上影厂拍摄的《南征北战》摄制完成。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优秀的战争片。
1953年
1月,文化部邀请5位苏联电影专家来帮助制定电影事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2月,“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于伶任厂长,叶以群、蔡贲、王其元任副厂长;新中国私营电影业的历史至此结束。从1949年至1953年2月,大陆的私营电影企业共拍摄了50余部故事片,其中如《我这一辈子》、《武训传》等不少影片均成为新中国电影的经典作品。
同月,电影局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在上海成立。洪林任厂长,许幸之、李资清、吴仞之任副厂长。
7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北京成立。高戈任厂长,钱筱璋、彭后嵘、官质斌任副厂长。
12月24日,政务院第199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关于建立电影放映网与电影工业的决定》。《人民日报》于1964年1月12日公布这两项决定,并发表社论《进一步发展人民电影事业》。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越剧片《梁山泊与祝英台》完成。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
梁山伯与祝英台
改编自老舍话剧的影片《龙须沟》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
第一部惊险样式的军事题材影片《智取华山》问世。
1954年
4月,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招待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观看《梁山伯与祝英台》。
同月,文化部、全国科协在全国各大城市联合举办第一次全国科学教育影片展览。
6月,以王阑西为团长的中国电影工作者访苏代表团赴苏访问考察,回国后向中共中央呈报《电影工作者赴苏访问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学习苏联电影事业及其它体制建设经验的计划和措施。
上影厂摄制的惊险故事片《渡江侦察记》完成,上映后受到热烈欢迎。
1955年
1月,文化部电影局正式更名为国务院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王阑西任局长,陈荒煤、蔡楚生、司徒慧敏、王政新任副局长。
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影”)。
科学教育制片厂更名为上海科学教育制片厂(简称“上科影”)。
4月,夏衍调任文化部任副部长,主管电影工作。
同月,电影局成立喜剧研究室,由长影导演吕班负责。
5月9日,《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并于27日在巴黎明星电影院正式上映。
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董存瑞》和《平原游击队》成为本年度最受欢迎的两部电影。
1956年
4月至10月,由蔡楚生、司徒慧敏等5人组成的中国电影工作者代表团赴法国、意大利、英国、南斯拉夫、瑞士、捷克等欧洲国家访问和考察电影事业。
5月,中国电影出版社在北京成立,由陈荒煤任社长兼总编辑。
9月1日,北京电影学院举行建院开学典礼。该院由北京电影学校改建,暂设导演、演员和摄影三个系。王阑西兼任院长,章泯、钟敬之、吴印咸、卢梦任副院长。
9月7日,文化部任命高戈为电影局副局长,钱筱璋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
10月26日至11月24日,电影局召开制片厂厂长会议(即“舍饭寺会议”)。会议讨论如何落实“双百方针”和中共北大会议精神,听取了蔡楚生等人赴欧考察汇报。会议决定对以苏联为模式建立的故事片厂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进行重大改进,并提出“三自一中心”(自选题材、自由组合、自负盈亏和以导演为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
11月,上海《文汇报》发起“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么少”的专题讨论。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共发表讨论文章约50篇。老舍、孙瑜、吴永刚等著名作家、艺术家参加了讨论。
12月,《文艺报》第23期发表钟惦菲撰写的“本刊评论员”短评《电影的锣鼓》,对《文汇报》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尖锐批评了电影工作中的种种流弊。
同月,电影局发布《关于改进艺术片生产管理的暂行规定》,决定将剧本等的审查权限下放给制片厂。
《新局长到来之前》等新中国第一批喜剧片问世,其大多为讽刺性喜剧。
上影拍摄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完成。
《上甘岭》、《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歌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影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