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
4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戚本禹的文章《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借该片影射、诬陷刘少奇。随后,影片《燎原》也在全国受到批判。
5月,北京演出《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样板戏。《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为“京剧革命的胜利……给无产阶级新文艺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纪元”。
11月,江青、姚文元等向北影、新影和八一等制片厂布置拍摄“样板戏电影”。
1968年
4月14日,“中央文革”发出通知,禁止各地“私自放映毒草影片”。至此,新中国十七年来生产的影片除《地雷战》、《地道战》等少数几部外,一律被封存禁映。
1969年
11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电影工业生产协作指导小组,由刘贤权任组长,石少华、狄福才任副组长。
本年中,北京、上海、长春等地的大批电影工作者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或被分配至边远地区下放劳动。
1970年
9月,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第一部“样板戏电影”——彩色京剧艺术片《智取威虎山》。
10月,为纪念抗美援朝20周年,全国重新上映《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等5部影片。
1971年
1月1日,国家计委、国务院文化组联合发出《关于建立16毫米影片洗印点的通知》,决定在北京、上海等7 个城市建立16毫米影片洗印点。
本年内,八一、长春、上海等制片厂相继完成“样板戏电影”《红灯记》(京剧)、《沙家浜》(京剧)和《红色娘子军》(舞剧)的拍摄。
1972年
2月29日至4月14日,国务院文化组、科教组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科教电影座谈会。在此前后,上海、北京等地的科教片厂从“五?七干校”调回部分创作人员,恢复科教片生产。
10月,国务院文化组在北京召开拍摄革命样板戏影片座谈会,按照“三突出”的原则总结拍摄“样板戏电影”的经验。
本年内,北京、长春、上海、八一等制片厂相继完成《海港》(京剧)、《龙江颂》(京剧)、《白毛女》(舞剧)等5部“样板戏电影”的拍摄。
1973年
1月1日,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等接见部分电影、戏剧、音乐工作者。周恩来指出:七年来电影太少,这是我们的一大缺陷。要求“经过三年努力,把这个空白填上”。
5月22日,原上海天马、海燕两制片厂合并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厂。
9月,国务院文化组召开电影制片厂负责人会议,强调拍摄故事片要贯彻“三突出”原则,并决定1974年计划生产故事片24部。
11月,1970年冬成立的中央五七艺术学校扩建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下设戏剧、音乐、美术、戏曲、电影、舞蹈等学院。
1974年
1月,春节期间,全国上映《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等影片。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首次上映新故事片。
7月19日,国务院文化组发出《关于批判〈园丁之歌〉的通知》。
1975年
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之后,国务院恢复文化部建制。同时,文化部成立电影局筹备小组,由司徒慧敏、张俊祥、钱筱璋等任负责人。
2月,春节期间,电影《创业》在全国公映,但随即受到“四人帮”的攻击。此后,影片《海霞》也受到四人帮的批判。《创业》的编剧张天民、《海霞》的编导谢铁骊、钱江先后给毛泽东写信反映情况。
7月14日,毛泽东发表对文艺工作的谈话,指出“党的文艺政策应该调整一下”。
7月25日,毛泽东对张天民关于电影《创业》的来信作出批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竟有十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于党内的文艺政策。”
7月29日,毛泽东在谢铁骊、钱江的来信上批示:“印发政治局全体同志。”31日,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审看《海霞》,决定在全国发行。
8月,第一部描写“与走资派斗争”的影片《春苗》在全国公映。
1976年
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病逝。新影于28日摄制完成大型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影片于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才在全国公映。
3月,“文革”中的第一份电影刊物《人民电影》创刊。
7月1日,描写“与走资派斗争”的影片《欢腾的小凉河》在全国公映。
9月,“四人帮”摄制的“阴谋电影”代表作《反击》摄制完成。但影片未及公映,“四人帮”即告覆灭。
10月至11月,《创业》、《海霞》、《园丁之歌》等受到“四人帮”批判的电影在全国恢复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