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乐的社会影响随着日益现代化的各种传播媒介而迅速扩大,各种唱
片公司、录音公司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公司老板看到在青年一代和
大学生中拥有一大批听众,出版发行摇滚乐成了他们的生财之道,于是大批
唱片和录音带涌向社会,成了青少年中最畅销的热门商品。尽管父母认为摇
滚乐过于喧吵、粗俗、使人烦躁不安,令人费解,特别是音乐中影射的性爱
太露骨,令人反感。更不喜欢有的摇滚歌曲明显地表现了年轻人对家长的敌
对情绪以及种族混合。因此,在初期,家长们试图阻止自己的孩子参加这种
音乐舞蹈活动,不让听这种音乐广播。如在美国南方的一些小城市里,一些
家长在跳舞场地前面组成纠察线,企图阻止自己的子女和黑人孩子们混在一
起跳舞唱歌。广播电台也受到压力,只得少播或不播摇滚乐,美国舆论界、
甚至国家机关也曾一度群起向摇滚乐宣战,还有些国家下令禁止演出、播放
摇滚乐歌曲。牧师则四处布道反对它。尽管抵制的力量很强大,但是收效甚
微,没有能够阻止它的迅速传播。
摇滚乐在美国出现不久,很快就传入欧洲。1956年初,欧洲的军队广播
网、卢森堡电台和英国广播公司等,每天都播放哈雷、普莱斯利、贝瑞等人
演唱的摇滚歌曲。接着,在德国、瑞典、挪威、瑞士,甚至在战后抵制美国
流行音乐最有力的法国,年青人都和美国青年一样,十分迷恋和狂热地欢迎
摇滚乐。因为摇滚乐是在广大青年茫然无措的背景下,发泄不满,寻求刺激
的心理状态下出现的。那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了新的社会法则和思
想认识,越来越多的白人和黑人青少年不顾种族、甚至阶级的差别,开始团
结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群体。对他们来说,摇滚乐正好成为某种象征,它超
越种族和地域的屏障,成了这一代人的一种共同语言。观众仍然对其寄于厚
爱,摇滚乐正在改变美国的社会与音乐舞台。1957 年,哈雷的 《昼夜摇滚》
在英国销售了 100万张。美国的唱片工业一时垄断了欧洲市场,美国的唱片
占欧洲唱片总销售量的75%。摇滚乐在 50年代席卷了欧洲。1957年,比尔·哈
雷到英国各大城市举行巡回演出,1958 年去柏林演出,却欣起摇滚乐的狂
热。在意大利的米兰等地,也同样出现过对摇滚乐的狂热。在东欧各国,摇
滚乐尽管受到官方禁止,唱片不能公开出售,但是很多青年人还是通过西欧
的广播电台偷录下来,或利用录音带,或非法翻版唱片等,广泛地收听和传
播着摇滚乐。
摘自《咚!哒!咚!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