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60年代的英国,由 “甲壳虫”乐队开创的摇滚乐新时代里,除了“甲
壳虫”和 “滚石”乐队外,最有个性,也最易引人争议的就是“谁人”乐队
了。
“谁人”乐队是在“甲壳虫”乐队获得巨大成功的影响下成立的,该乐
队的编制与他们崇拜的偶像有相似之处。由4位成员组成:彼得·汤谢德是
乐队的首领和核心,为吉他演奏家和词曲作家;罗杰·达尔特瑞是主唱;约
翰·恩特维斯托执掌键盘和低音乐器;凯思·莫恩是鼓手。
汤谢德、达尔特瑞和恩特维斯托出生在同一个城市里的三个平民家庭,
而且从刚懂事时起就成了难兄难弟。莫恩原是一位撞车比赛冠军,他在一个
比赛场上偶然遇见上述三人,共同的爱好把他们组合在一起,组成了“谁人”
乐队。
“谁人”乐队最初是作为一个跳舞乐队的面目出现的。后来经过凯特 ·伯
兰特和克里斯坦普等人以先锋意识的艺术思想进行改造,并将乐队正式改名
为 “谁人”,才逐步确定被称作是“布赖顿之声”(A Sonic Brighton)
的音乐风格,以音色异常嘈杂喧嚣的个性特征,走上了成功之路。
“谁人”乐队在摇滚歌坛上奋斗了20 多年,乐队名称虽几经更改,旗号
数易,经理也换了好几位,但乐队的成员却始终如初。在长期的合作中,他
们配合得十分默契、融洽和心照不宣。当然,争论和吵闹是免不了的,但每
次争吵之后,他们又像同胞兄弟那样立刻投入新的创作。
1965年, “谁人”乐队以一曲《我不能解释》登上了英国流行歌曲的排
行榜。接着又推出 《我的一代》、《‘谁人’乐队的背叛》和《神奇的公共
汽车》等均获得成功,所有唱片都盛行一时。
随着地位的巩固,影响日益扩大,他们的离经叛道精神更为突出,表演
也更加放纵无羁。演出时,扩大器的声音达到震耳的地步,加上电声的反馈
音响效果,表演上根据歌曲要求,采用一种带解脱式的体操动作。每当演出
快结束时,吉他手汤谢德往往突然举起手中的吉他猛然砸得粉碎,接着粗野
地把破烂不堪的吉他掷到观众中去。这纯粹是现代西方人失意、沮丧心态的
表达与渲泄。这种场面,既使人亢奋又使人恐惧。它不仅成为表演结束的信
号,还成为流行艺术先锋化的标志。对此,汤谢德做了这样的解释: “摇滚
乐不会消除你所遭遇的挫折,但是它完全可以使你从痛苦中寻觅欢乐。”
1969年 “谁人”乐队为展示自己的新风格,推出了一首长达 43 分钟的
歌曲 《汤米》,后来又改编成摇滚歌剧,这是他们对摇滚乐所做的最重要的
贡献,填补了摇滚乐在这个领域的一个空白。其后又发展成类似连体曲的摇
滚乐,70年代也为其他歌星和乐队竞相仿效。这种貌似风雅的摇滚歌剧不仅
在英国,而且在美国也引起巨大的震撼。在巡回演出和蒙特利尔的摇滚艺术
节上,都受到欢迎和赞赏。
进入 70年代,除了它的 《汤米》继续为其他歌星和乐队竞相仿效外,它
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1974年 6 月 10 日,他们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
连演4场,8万张门票被热情的乐迷抢购一空。1976年 5 月31 日,在伦敦查
尔顿体育场举行的一场演唱会上,他们使用的音响系统功率竟高达7.6万瓦
特,若站在此系统 5O米处,噪音读数达 120分贝,人若长久身处此环境下则
———————– Page 193———————–
会造成永久性听觉障碍。因此,他们被称为 “最强噪音”之摇滚乐团。1978
年8 月,他们又推出 《你是谁》(Who Are You)唱片专集。一个月后,凯
思·莫恩却由于服用过量的麻醉剂而死于伦敦,给乐队蒙上了沉重的阴影。
后来虽由肯尼·琼斯替补,却无法再现昔日之雄风了。1982年 “谁人”乐队
举行大规模巡回演出后正式宣布解散,不过,它仍能在摇滚乐史上占据应有
的一席之地。
1991年,彼得·汤谢德在众所注目的第三届国际摇滚乐大赛上获得传奇
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