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残酷的结局,并不是导演的虚构和杜撰。
1961年6月15日,台北建国中学一个初二的男生茅武,在牯岭街上用一把水果刀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前女友,最后被宣判无期徒刑。
整整30年后,身为校友的杨德昌,根据这个震惊一时的事件,拍摄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以此记录了曾经动荡的年代和那个走向歧途的少年。
随着“小猫王”探监时送给小四的那盒磁带,被监狱人员扔进垃圾箱,小四的青春就以这样的方式被现实无情地抛弃。
身为旁观者的我们,看到此情此景,难免在心里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究竟这起惨案是由谁造成的?是小四吗?
小四还只是一个孩子,不管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稚嫩的。他的生活本该是风平浪静的,就像我们每个曾经上学的人,来往于学校、课堂、家庭三点一线之间。只要心无旁骛、好好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就OK,其他的事情都不用你去担心和发愁。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1)
然而,自从认识了小明,小四便介入到他从前很少接触到的世界——那就是真实的社会,而小明就是现实的化身。
当然,小明的放荡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从小就过着寄人篱下的贫穷生活,使她的内心充满了阴影,缺少了基本的安全感,因此她只有不停地变换着男友,寻求内心的慰藉。
青春期的她早已显露出成熟女人的味道,言谈之中总是透着淡淡的世故和浅浅的虚荣,也许只有对她痴迷小四没有看出来,或者说他不愿意看出来。
小明和小四其实是一样的,她的悲剧也不仅仅是个人造成的。她所有的挣扎、暧昧和迫不得已,都是为了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她完全顺应着这个时代,虽然小四的出现曾经让她动摇和犹豫过,但是最后小四还是没能改变她。
她始终还是摇摆不定:哈尼无法改变她,小四也无法改变她,她其实已经被这个世界同化了,在一个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我们身边当然不乏这样的女生。她们或在舞厅的吧台上醉生梦死,或在不见阳光的地方出卖着自己的灵魂。对于她们,我们不免叹息和扼腕,更要提醒后来者:
任何打击都不足以成为你堕落的借口,即便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你却依然可以改变自己,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永远走下去。
与现实的小明为了生活而选择堕落不同,小四只是活在理想世界中的孩子,因此两个人的悲剧似乎早已注定了。
小四最好的朋友小猫王,曾经这样评价小四:“你不要看他(小四)是个好学生,你如果惹了他,他会和你玩真的!”
小猫王看得很准,小四的确不是混社会的人,混社会的人没有所谓的原则和“不可以”,他们圆滑世故,懂得现实世界的游戏规则,就像罗大佑在歌里唱的那样:
“这个世界有着它独特的游戏规则:你对我笑一笑,我跟你握握手;脸上你看不到,心中要算计好;好像是为大家,其实是为自己;有时候你会输,有时我会赢;最高原则是有自知之明,最少投资多一点收获;别说你不在乎,别说你死要面子,我们的目的可能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