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电影推荐
我看吧wokan8.com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要幻想中(3)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实的人们顶多只是气急败坏、虚张声势,很少会主动做出傻事。真正主动杀人的人,都是生活在现实之外的,他们是愤青、是“无知者无畏”的文盲,当然还有像小四这样不懂现实的无辜少年。
正是对现实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小四才错误地将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小明身上。当最后的希望破灭之时,他也只能亲手埋葬自己。小四的悲剧就在于现实经验的缺失,在于他无法正确地理解环境。他的天真善良与这个现实是格格不入的,和小明的想法也是格格不入。
小四第一次见到哈尼的时候曾经说:“如果你写封信给小明,就不会发生这么多的事。”他以为小明如果知道哈尼的讯息后,就不会和别的人好。然而,在哈尼之后,小明有滑头、小虎和他;在他之后,小明还有小马,也许还会有小杜、小王,总之小明就是这样现实的女孩——错了,是女人。
“爱情是这个社会压力中最好的、最阴险的、最有效的工具。”德意志的鬼才导演法斯宾德(Fassbinder)似乎早有预言,而小四正是死在了现实社会的一个陷阱之中,那就是功利的爱情。

当他最后试图通过“这个世界上只有我能保护你”这样稚嫩的话语,向小明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时候,他才发现从一开始他就是错的。但此刻他的内心早已打上了死结,所以只能用自我毁灭的方式终结了青春。
看到小四和小明的悲剧,我真想对所有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说一句:
这个世界根本不需要你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地献身和证明!这不是你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可是一旦你做错了,现实就会像铁面无私的裁判,毫不犹豫地亮出红牌,将你罚出场外,施予你重刑,就像对待小四一样——剥夺了他15年的大好年华。
我们其实都是一样的,经历过生如夏花的学生时代,但是长大终究是难免的,不管愿意与否,我们还是要了解这个世界。
而小四却不懂这个道理,他依旧在勾勒着自以为美好的蓝图。他漠然地无视蓝图之外的一切东西,并妄图将那些现实的东西一脚踢开,于是他用棒球棒打碎了教员休息室的灯泡,用匕首在小明身上宣泄着自己的不满。
与之相反,曾经最肆无忌惮的小痞子滑头,最后竟变成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老实人。
也许,小四的悲剧,还源于他对偶像的盲目崇拜和幻想。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总是不乏偶像崇拜的,想一想谁不曾有过对某个人痴迷到朝思暮想、茶饭不思的时候?而一旦心目中的偶像某一天轰然倒塌,这种打击是不可想象的。对于心理承受力脆弱的小四而言,更是致命的。
师长、父亲和哈尼,这几个偶像的连续倒塌,让小四不知所措。于是他不顾一切、螳臂当车地阻止最后一个偶像小明的消失。也许,他对小明的爱只是一种自我满足和依靠,他必须要找到一面旗帜,就像堂吉诃德出征之前也必须要找一个相对好看的村妇,作为自己假想中的公主。
从这一点来说,堂吉诃德和小四是一样的,都是脑子里装满了一厢情愿的幻想。不同的是,性格张扬的前者最终幡然醒悟,而性格内敛的后者愤怒地拔出了手中的匕首。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看吧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要幻想中(3)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