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电影推荐
我看吧wokan8.com

红了樱桃(2) -《樱桃的滋味》《樱桃园》《樱桃时节》

  影片叙述的中心没有由樱桃展开,却有一段关于桑葚的诉说。还是动物标本剥制师,他对巴蒂先生讲了自己企图自杀的一次经历:那是1960年,他在一个阴沉的日子来到一个桑葚种植园,决定了结余生,他将绳子朝树上挂,几次都没成功,就索性爬上树去,这时他的手碰到了些软乎乎的东西,是桑葚,他就吃了一个,味道美极了,于是接着又吃,在品尝美味桑葚时,他看到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在青葱翠绿的大地上,他还听到了孩子们的欢笑声,一群孩子来到树下,请求他摇树枝。他照着做,桑葚落到地上,孩子们拣起来吃,他感到非常幸福……后来,他从树上下来,把剩下的桑葚拣起来带回家,妻子还在睡觉。妻子一觉醒来后也吃了一些桑葚,也感受了品尝桑葚的快乐。他本来是去自杀的,可是却带回来了桑葚。

樱桃的滋味

  桑葚当然是一种隐喻,它的滋味,它的象征意义在这里似乎与樱桃等同,但阿巴斯为何不将影片叫做“桑葚的滋味”而叫“樱桃的滋味”呢?是追求一种艺术上的疏离效果,以让樱桃成为某种纯粹的象征吗?抑或仅仅因为樱桃比桑葚的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他的深意没有告知我们,但这并不妨碍观众对樱桃寓意的理解。也许,没有出现樱桃的《樱桃的滋味》更能激发人们对樱桃的丰富联想。

樱桃的滋味

  关于樱桃的寓意,20世纪初的一部象征主义剧作需要特别一提,这就是契诃夫的《樱桃园》。商人罗伯辛建议破产地主朗涅夫斯卡娅将自己的樱桃园改造成别墅出租,女主人不愿意,试图挽救,但终无能为力,被罗伯辛买下。美丽的樱桃园终要被实用的别墅楼所取代,剧的尾声就是隐隐传来的砍伐樱桃树的斧头声。《樱桃园》写于1903年,第二年的一月,契诃夫四十四岁生日时莫斯科艺术剧院举行首演,据说,契诃夫这天情绪很不好。没有人能说得清契诃夫当时为何心情不佳,五十多年后,契诃夫的夫人在弥留之际时忽然说:《樱桃园》是讲述了世纪之交的困惑。

  悲天悯人的契诃夫是把新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年轻一代,同时又困惑于作为精神家园象征的樱桃园的毁灭。《樱桃园》问世已经快一百年了,至今在世界各地仍常演不衰,不论是编剧、导演、演员还是观众,都在通过这出老戏来缅怀那无奈痛失的精神家园。
  2000年的早春二月,我在山东烟台采访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海难—“大舜号”沉船事件的内幕(一个典型的天灾加人祸的大悲剧),在齐鲁大地(中国樱桃的最主要的产区),我期盼能一睹樱桃园的真容,在我四处寻访时,当地的官员竟沮丧而麻木地告诉我,他们自己也没见过真正的樱桃园。身在樱桃之乡居然都没见过樱桃园,难道近在咫尺的樱桃园,缀满累累红果而短命的樱桃园,只存在于寓意和意想中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看吧 » 红了樱桃(2)
分享到: 更多 (0)

我看吧 专注电影推荐

散文精选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