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是一种意境和状态,与“情挑”无关。
这是我第一次看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那时,我租房住在深圳的莲塘,是正在落难和逃离中,生活潦倒得一塌糊涂却不自知。就和《蓝》中女主角的逃离有了天然的共鸣。我一直觉得,人在命运的大起大落时,会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出现升华。当时我很想从某个切入点来写出这个感受,一个落寞无聊的周日,我看了《蓝》,眼前有种顿时豁然开朗的透亮,曾经有的很多感受忽然就找到了形象的印证。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在此后又看了能找到的基斯洛夫斯基的另外几部电影,深深感到,《蓝》是他最从容和风格化的影片。他非常善于表现人在偶然事故之后的生命状态,《蓝》的故事开始就是一场非常的变故,突如其来的车祸使朱丽叶失去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的作曲家丈夫和女儿在车祸中丧生。一个巨大的生活难题劈面而来,这是基斯洛夫斯基惯用的也是十分管用的迅速切入问题实质的方法。青春尚在的朱丽叶不堪生命中这不能承受之痛,或者说是“轻”,因为忽然所有的责任和负担一下就没有了。她要通过改变过去生活常态的方式,告别自己的过去,在她与丈夫的助手安东经历了一次肉体交融之后,感到物质(另一个肉体)的改变,并不能使自己获得意想中的性爱之欢,便迅速逃离了。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正如凝重的思想是无言的,影片的叙述极其冷静,甚至可以说是不动声色。基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的色彩象征来自于法国的三色旗,其蓝色代表的是自由,看罢这部影片,就揣测他到底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样的自由。人当然是群体的动物,谁能超越群体而获得纯粹个体的自由?事实上,一个人是无法脱离过去的影响而进入本我的生活,即使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独自面对这世界,属于自己的自由依然是十分有限的。
车祸让朱丽叶瞬间成为了无夫无子的可怜寡妇,在生死之痛中,更大的心理创痛却又接踵而至,在处理亡夫遗物时她发现了丈夫生前的艳遇,而且那个漂亮的年轻女律师还正怀着丈夫的骨肉……在爱恨交织中她似乎获得了某种心灵的自由解脱,她可以毫不顾忌地去释放自己从精神到肉体的新的“自由”。
当然,她与丈夫的助手安东的暧昧关系可以不再暧昧,然而这能算“自由”吗?即使是,这种“自由”也不能使她忘记过去,更不能取代过去。朱丽叶原想将过去一笔勾销,她试图通过沉浸在音乐中来磨灭往昔的记忆,但她无法做到,正如哈姆雷特所顾虑的“就是睡去了,还会有梦”,人是无法从曾经经历过的生活中完全解脱出来的,所谓自由的范畴,从来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无边无际,对自由的规避不仅有客观环境和他人,更多的时候是来自自己。哈姆雷特的问题是:生存还是毁灭?基斯洛夫斯基的问题是:爱是自由还是牢狱?
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去体现,构成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外衣,有人嫌他有些缓慢和沉闷,但他的影片几乎没有一处是可有可无的“闲笔”。在《蓝》中,与朱丽叶同租住在一栋楼的有一个妓女,一天,这个妓女请求朱丽叶帮助,当朱丽叶与她谈话时,问这个从不穿内裤的妓女为何要操这皮肉生涯,妓女由衷回答的是:“我喜欢。”这样的回答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一个人有选择生活的自由,卖淫是她个人喜欢,但她的生活方式涉及了社会的伦理和风化,就要不可避免地饱受邻居的白眼和社会的干预。更有甚者,还要遭受来自内心观念的煎熬。当她在夜总会里跳脱衣舞时,发现自己的父亲正在台下观看,这使她感到了羞耻和悲哀,她强烈地需要向人倾诉以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同情,便约朱丽叶到夜总会来。
喜欢自己职业的妓女当然可以“自由”为之,而遭遇到父亲的观看时,首先的不自在是自身情感不自由。而使朱丽叶难以承受的是,她怎样面对丈夫生前的情人—那个正怀着丈夫骨肉的女律师。如此纷纭的身后事,谁能真正地自由与超脱。
生活是严酷的,自由是有限的,思考是沉重的。那么,在私人情感的领域就无法真正获得自由吗?最后,基斯洛夫斯基让朱丽叶谅解了一切,重新融入生活。似乎告诉我们,自由是在超越自我之后的宽容中。
我并不知道基斯洛夫斯基的“自由”本意,因为他没有也不会那么直白。不过,这一点也不影响观众用各自的头脑去思考甚至去得出结论。他只是讲述故事,并通过故事和人物给人以思考。事物的表面总是最缤纷最直接的,是常人可以轻易获得的,就像人对自由的认识,通常也是浮泛和表面化的,而深藏在事物背后的隐喻却是多重的,能将这些体现事物背后的本质揭示出来,让不同的观众获得不同的启迪,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