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一本畅销书名叫《爱我就不要伤害我》,讲的是众多恋爱中的少女被男友强暴的社会问题。书的封面是一个美丽少女忧郁面孔的大特写,这幅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胜过千言万语的文字描绘,不翻开书就可约略知道其中的内容和主题。在爱越来越简单的当下时代,爱从某种意义上已演变成一种难以抵抗的伤害,且爱之越深,伤害越重。因此,有一句话开始流行:求求你不要爱我。这可不是小资们的作态矫情,它实在是一种逃避伤害的乞求和遁词。
在我看来,根据史帝芬·金恐怖小说改编的众多影片中,拍得最好的是《危情十日》,实际上它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恐怖小说,讲的是一个人如何因爱而疯狂、因爱而被伤害的惊险故事。
著名言情小说家保罗在一场大风雪中不幸发生车祸,摔断了双腿,被保罗的忠实拥趸、“头号忠实读者”安妮所救。安妮曾是一位优秀的职业护士,这场车祸无疑给她提供了一次向心仪已久的作家献爱心的天赐良机。她悉心照料受伤的保罗,但当她获悉保罗已在新作中将她最爱的女主角安排死去后,她对保罗和女主角的爱发生了变易,认为保罗破坏了她的心灵生活,于是对保罗的爱扭曲成对他实施一步步的折磨。为了让保罗安心再写一部系列小说,让女主角复活,她不惜挥动大锤打断保罗的双腿,并以尖刀和枪威胁他。
影片没有出现任何夸张可怕的造型,它最大的恐怖是隐藏在人物的内心突变中。畸形的爱让一个慈眉善目的女读者顷刻间变成了恶魔,她的表情平静中透着狰狞和冷酷,表明她的爱已极端偏执、泯灭了人性。奥斯卡影后凯西将这种毫无征兆的爱的突变,演绎得惊心动魄又让人十分信服。
欧·亨利有部小说《爱的牺牲》,应该说单这名字就道出了爱的本质,为对方牺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可怕的是,现在有不少爱不是为对方牺牲,而是正相反,让被爱的一方为自己牺牲,且不惜代价。法国作家导演多米尼克·摩尔执导的《亨利,一切都是为你好》,是一部既具黑色幽默内涵,又颇有希区柯克悬疑神韵的影片,它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人在超越了正常之爱后的可怕变易。
危情十日 Misery
家境宽裕的亨利早在上学时就崇拜同学米歇尔,多少年来他一直反复诵读米歇尔上学时候的诗作,他可以流畅地背诵米歇尔的诗歌《匕首》和科幻习作《圣地瓦朗》。当他和女友出外度假时,巧遇了正被家事拖累生活有些窘迫的米歇尔,于是一场因爱而萌生的系列谋杀拉开了帷幕……为了能让早已辍笔的米歇尔摆脱生活窘况重新写作,亨利提出在经济上提供帮助,并“身体力行”,在一次购物归来的路上买了一辆新车给米歇尔。米歇尔和妻子克莱都觉得礼物太重不应该接受,而米歇尔的父母来看望他们时也对车子的事不以为然。亨利在尴尬和气愤之下竟起了杀心,他先是把米歇尔的父母骗出家门,把他们连人带车撞下悬崖。接着又将嘲笑哥哥少年习作的米歇尔的弟弟杀死。一发而不可收拾的亨利在力劝米歇尔继续写作而效果甚微时,又将与米歇尔有意乱情迷一吻的女友杀死,在收拾尸体时,亨利劝说米歇尔是妻子克莱耽误了他的写作,要米歇尔去杀了克莱,最终,米歇尔用亨利的匕首一刀刺死了爱得变态的亨利。
影片开始了大约将近一半,还没有丝毫的杀机萌动。当亨利突然深夜前往米歇尔父母的家,拜访、诱骗并将其残酷谋杀后,才使观众蓦然明白这个名叫亨利的看似健康、慷慨、热情的青年,原来竟是如此地变态和残忍。和很多法国电影一样,影片直到结束也没有将亨利的动机清晰地告诉观众,结果有些似是而非,但确实耐人深思。以我的理解,这仍是一个爱的极端的心理故事。
当那个“一切都是为你好”的老同学亨利被杀死后,米歇尔可以继续写下去了,他有了亨利送给他的有空调的高级汽车,女儿们不必为车里的燥热而吵闹了,她们一个个像乖乖的小天使,米歇尔有了安宁和恬静的感觉,而他的妻女一点也不知道其中曾有的血腥残忍的杀戮。我不知道导演多米尼克·摩尔的本意,我是从这甜蜜的爱中读出了杀机,这让我想到可以这样组一句话:“爱中杀所匿,杀中爱所藏。”
《危情十日》中的女书迷对作家的爱,《亨利,一切都是为你好》中亨利对老同学米歇尔的爱都是在爱的深入中逐步延伸进而飞跃产生畸变。而爱的极致果然就是伤害以至杀戮。
爱到极处就是恨,这样的事在生活中举不胜举。而更多的时候,爱恨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尤其是当人的精神变异的极端时刻。
著名变态导演帕索里尼在他的《萨罗,或索多玛120天》中,充满了挖眼、割舌、吃大粪、剥头皮等等令人恶心欲吐的情节,据说其中有着强烈的政治讽喻,更有甚者说是对纳粹的最深刻的揭露。但据我所知,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大量纳粹高官他们都对贝多芬等伟大的艺术家有着痴迷的爱,从未听说对挖眼、吃大粪之类变态行为有哪怕些微的嗜好。我从《萨罗,或索多玛120天》中没看到任何深刻的隐喻,只看到帕索里尼对这些反人类行为津津乐道的欣赏和把玩。我想,帕索里尼是有着自己的特殊之爱的,他本人最终也是在正值盛年时被同性恋情人所杀,对那深爱着他的同性恋情人来说,这是对他表达的最后也是最高的爱。只是在我们这些庸常者看来,这种爱实在是可怕。
索多玛1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