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电影推荐
我看吧wokan8.com

延伸的爱 - 德莱塞《失去的菲碧》,《烈火情人》,《野棕榈》,《笑忘录》

  少年时,读到德莱塞的《失去的菲碧》,深为小说中一个丧妻老人的一往情深而感动,那种现实、回忆、梦幻交织所展示出的老境悲凉让人欷不已。德莱塞写出的是一个孤独老人对妻子绵延不绝的至爱,是人在弥留之际的过去与现实的混淆,是一种铭心刻骨的追怀,他的爱因了他的苟延残喘而得以延长。在我看来,德莱塞的这个短篇比他的几部写社会问题的长篇都更具艺术感染力,因为个中的爱更原始和纯粹。

烈火情人 Damage (1992)

  在看影片《烈火情人》时,我再次被这种原始的爱所震动。严格地说,这是一种饱蘸着苦涩的忏悔的爱和哀伤。影片的男主角因迷恋儿子漂亮的新娘而乱了心和性,这个道貌岸然的议员,终于无法按捺心中狂野的欲火,和法国美女朱丽叶·比诺什扮演的儿媳勾搭成奸,且一发而不可收拾。直至被无辜的儿子撞见,极度的惊诧之中,儿子失足跌下高楼而亡。儿子横死、儿媳远赴他乡,从此杳无音信。轰轰烈烈之后终必成空,这一段“烈火情人”的孽缘才被迫了结。影片的结尾,年迈的男主角满头凄凉的白发,在黄昏的夕光里,独自在窗前为风流所造下的孽债而忏悔,这种心灵的煎熬将伴随在他苦涩的余生中。对于活着的男主角来说,他多活的每一天都是在用深深的歉疚延伸对儿子的爱。

烈火情人 Damage

  把这种延伸的爱诠释得最明白晓畅的是福克纳。他在小说《野棕榈》中写到一个濒临绝望的男人。他身陷囹圄,面对的是漫长的十年刑期,深爱的女人也因流产而死,万念俱灰中,有人给他送来毒药,但他最终还是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因为他想用保留残生而达到延长对妻子的爱情。福克纳写道:“……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不存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任何爱的延伸最终实质上是记忆的延伸,用我们通常共用的模式化话语就是:某某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悖论,活在心中只是一种安慰,不能改变死者已死的现实,而我们的心中仍需要这样一种自我安慰。那无法生还的死者,其音容笑貌活在我们的记忆中,因为我们的“心”不能永远地“活”,所以,那“活在我们心中”的也终将因了我们的肉体的“死”而再度死亡。
  很少有人会怀疑一个垂死的男人把忧伤留给自己的崇高。《野棕榈》中的男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在为自己的苟活寻找借口?米兰·昆德拉说他一直被福克纳的这个小说的结尾所感动,这还大大影响到他写《笑忘录》,以至他把《笑忘录》中的人物进行了性别置换,将活在世上的人变成受难女子塔米娜,让她失去丈夫,试图“重新建立起一个消失的存在,一个已结束的过去”。昆德拉的深刻之处是,他把福克纳的美好幻梦击碎了,他残酷地告诉我们:在回忆中,人们不会找到死人的所在,回忆只是他不存在的确认;在回忆中,死人只是一个变得苍白、远去、不可及的过去。
  不在的过去曾经存在,记忆成为我们虚无感觉的可怜证明。
  所谓伟大和不朽,昆德拉告诉我们的只是量的不同。不朽就像福克纳《野棕榈》中万念俱灰的囚犯,他试图以苟活来延长对死者的记忆。心爱女人的不朽是在他个人的意识中,对所谓“万寿无疆”的一些伟人来说,他的不朽是在更多人的意识中。这种意识(记忆)只是长短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福克纳笔下的囚犯宁可痛苦苟活,以延伸对逝去爱人的情感,但这种努力终究无法战胜心爱女人已去的事实,而等待他的除了痛苦悲伤,还有接踵而至的死亡。
  从德莱塞到福克纳和《烈火情人》再到昆德拉,可以说他们把爱的延伸问题,通过独具特色的写作和影像作了条理分明的“三部曲”式的延伸:体验、说明、击碎。德莱塞让我们感受,福克纳和《烈火情人》让我们慨叹,昆德拉则让我们幻灭。回味这“三部曲”,一部一部把我们推到终极的思考,直至让我们清醒地绝望。昆德拉曾特别推崇一句谚语:“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他自己从来就没有停止让“上帝发笑”的思考。昆德拉的思考是让人明晓事物的终极本质,这种明晓的结果击碎了我们残存的梦幻,而没有梦幻的生活是多么的苍白无趣啊。
  我们宁愿生活在“延伸的爱”中,因为,它让我们些许地感觉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至少明确了自己与没心没肺的野兽的区别。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看吧 » 延伸的爱
分享到: 更多 (0)

我看吧 专注电影推荐

散文精选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