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电影推荐
我看吧wokan8.com

我们如何超越平凡:《美国丽人》 - 王樽《与电影一起私奔》

美丽光滑的表面之下,《美国丽人》的海报寓意深长。

美国丽人 American Beauty (1999)

  《美国丽人》(AmericanBeauty又译《美国之美》)的结尾是已被枪杀的主人公布力特的独白,最后两句是:“我肯定你不明白我在说什么,别担心,某天你会明白的。”这个提示并非故弄玄虚,影片集中展示了那么多的肮脏和丑陋,又冠之曰“美国之美”,难道仅仅是反讽吗?它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批判的寓意究竟是什么?
  说实话,看这样一部美国影片,有种不大对劲的感觉。没有一般好莱坞的戏剧化情节,很奇怪很散文的味道,过多的人物和过多琐碎的生活细节使其看上去有些混乱,但细细品味又是环环相扣。影片集中展示的是当代美国人(或称西方人)普遍的精神焦虑。40岁的布特力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广告公司职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行尸走肉,和妻子同床异梦,靠在卫生间里自慰来满足自己旺盛的情欲。他的女儿讨厌他,妻子鄙夷他,因为空虚与无聊还迷上了吸毒。在一次观看篮球比赛时,布力特见到了女儿的同学安吉拉,从此便沉湎于对美丽尤物安吉拉的性幻想之中,最后,当他正观看自己与家人快乐往昔的旧照片时,被邻居贩毒男孩的父亲枪杀了。
  吸毒、贩毒、偷情、偷窥、同性恋、讹诈、枪杀等社会问题都在影片中有所表现,堪称是美国之丑的集大成者。
  这样一部“审丑”的影片,在奥斯卡角逐中,竟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多项大奖,导演曼德斯也在此之前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导演的桂冠。一向心高气傲的美国人真的是哪儿出了毛病了吗?
  少年时,曾迷过英国古典作家萨克雷。记得他曾在《名利场》中说,在名利场上的丑事,大家彼此都是心照不宣的,仿佛波斯教里的阿里马派崇拜魔鬼,却从来不提他的名字,只要涉及堕落的行为,都避免正面提起。萨克雷对资产阶级的虚伪深恶痛绝,“为了不至于冒犯他们高洁的感情”,便“只准备以轻松、愉快、随随便便的笔调来描写罪恶”。看《美国丽人》不禁令我想到这个老牌的英国作家。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导演曼德斯也是个英国人,曼德斯承袭了他祖先的衣钵,影片的风格与萨克雷的笔调如出一辙。尽管片中每个人物都是悲剧性的,但影片始终在一种轻松、调侃,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的节奏中进行,时时奏起的串联音乐,快乐、谐趣而优美。
  《美国丽人》中所展现的是美国中产阶级偏下的阶层,即社会学中所称的“第三地下层”,在这个阶层中的社会建筑的下面有着形形色色的挖掘工程。影片展示的群体,都在以不同程度的愤怒与无奈挖掘着,用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概括,就是到了此一种深度:“那些洞窟孔道便不再是文明的精神力量所能够钻得进的,人的呼吸能力的限度已经超出,魔怪便出现了。”影片揭示给我们的,即是在物质文明发达之后,“胚胎状态中的鬼蜮世界”是如何在吞噬着人的脆弱的灵魂。这其实是写在银幕上的警世通言:挖掘便是埋葬。
  那么,影片中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在用愤怒挖掘的到底是什么呢?高中女生、美丽性感的安吉拉有一句台词颇为耐人寻味,她说她“讨厌成为普通人”!回味整部影片中的人物,这句话应该贯穿了所有人物的精神内涵。
  布力特不愿在平凡中消磨,虽至不惑之年,却尝试吸毒,离开收入优厚的工作,到面包店当服务员,并开始锻炼身体,以期待能与女儿的同学安吉拉共度巫山;布力特的妻子可丽莲更是个不甘“普通”的“跳来跳去的女人”,为了升迁,丧失了家庭生活情趣不说,还想凭与上司上床而改变现状,最后疯疯癫癫地发誓“绝不当可怜虫”;在布力特的邻居,高中生菲立奇的价值观中,“普通”完全是老掉牙的东西,他不要普通,拿一部摄像机到处偷拍,还倒卖毒品等等。包括布力特的女儿和同学安吉拉以及最后沦为杀人犯的菲力奇的父亲都是讨厌成为弱者、讨厌成为普通人,讨厌过寻常的生活。结果是,每个人都在追求极端的体验,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这颇有些像古今中外的很多“才子”的下场,因为不甘与不平,便干脆狂嫖滥赌、走火入魔,最后是自暴自弃,在忧愤中,或抑郁而终,或恨恨而亡。
  在物欲与人欲横流的世界,要超越平凡,单是愤怒和不平是不够的,值得深思的是,在我们周围正有所谓“新人类”在公开宣称追求疯狂与堕落,各种书刊也在为他们张目,甚至把吸毒、性乱作为美的追求,将超越平凡堕入了偏执与极端。走火入魔的偏执与极端犹如饮鸩止渴,最后毁灭的是自己。美国的“丽人”们已在现身说法,我们当可以此为镜,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看吧 » 我们如何超越平凡:《美国丽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