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所有的差别全在道路的选择。
很多年前,读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没有走过的路》,特别钦佩诗人在寻常生活中的深刻洞察力。多年以后,看到奥利弗·斯通的《U形转弯》(U-Turn又译《不准掉头》),便想起弗罗斯特的诗:“……在很久很久后的某个所在/我会感慨着讲述这个故事/在林中两条交叉的路口/我选择了这条足迹稀少的道路/人生所有的差别由此造成。”
不准掉头 U Turn
我不知道奥利弗·斯通是否受到这首诗歌的影响,但所设置的情境和它却是异曲同工。也是一条道路的选择,造成人生命运的巨大改变。
在途经亚利桑纳州的一个岔路口时,年轻的职业赌徒库帕的汽车被一只横穿马路的野猫撞坏了散热器,在“可以掉头”的告示牌前,库帕没有掉头,他开着出了毛病的汽车,沿一条颠簸不平的小路进入了一个陌生的沙漠小镇。小镇古怪而诡秘的气氛,让库帕感觉很惶惑。汽车修理工精神异常且态度粗暴,但库帕别无选择,只得把车交给他。在等待修车时,库帕又被一帮歹徒洗劫一空。拣了小命的库帕邂逅了美丽性感又闺中寂寞的少妇格蕾丝,两人干柴烈火,正要共度巫山,却不幸被格蕾丝的“丈夫”打断,求欢未遂反遭一顿老拳。倒霉的库帕一分钟也不想待在这个让人沮丧的小镇,但他无法离开,他的汽车非但没有修好,反而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身无分文的库帕要电话求救,却引来了债主的追杀。走投无路下,库帕受雇谋杀格蕾丝……金钱与美色、阴谋与欲望、疯狂与血腥,交织成一圈圈的旋涡,推着库帕走向不归路。
影片是美国娱乐片要素具全的典型,赌博、色情、谋杀、乱伦,还有西部的野性、荒诞与黑色幽默。执意要表现的就是人在求生中无可救药的堕落,一条路的选择,演绎出六个人的不同宿命。正如该片导演奥利弗·斯通所说:“他们就像被放置在一只桶里的毒蝎子,互相交尾,又互相残杀……”
人是环境的产物,理性的人在非理性的环境下也是无法理性的。
从环境的角度去解读影片,作为美国大导演的奥利弗·斯通,也逃脱不了“不准掉头”的个人宿命。斯通少年时父母离异,从耶鲁大学退学后去了越南,本在天主教学校当教师,越战的爆发使他别无选择地成了一名美国士兵。他的经历铸造了他的世界观和审察人生的视角,批判社会、检讨人性是他影片的一贯立场。与他的《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等名作相比,新作《U形转弯》似乎偏离了他原来浓郁的自省意识,而更多展示了对人性恶的绝望。是斯通在不该转弯时转了弯,还是我们在该转弯时却没转,反正,看他的这部影片,觉得他如同影片中的库帕,在步步紧逼下无奈地一直在走,而那道路已渐凄迷,呈现着不归的凶兆。
卡夫卡说:“真正的道路在一条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大可不必像卡夫卡这样对道路充满悲观,但所有的道路都有“绊人”的功能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不管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穿旧鞋走新路,抑或是赤足而行,都要切记:“绊倒”我们的从来不是脚和鞋而是路。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在某个十字路口遭遇两难选择,踌躇和果断决定着今后命运的大局,你当然可以选择“可以转弯”,或者一往无前,但无论如何,你的人生是无法掉头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