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电影推荐
我看吧wokan8.com

昨天和今天的距离 - 《蓝色爱情》《爱情麻辣烫》《洗澡》

  在第六代导演群体中,张扬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他有独特的选材和洗练的叙述语言。人们喜欢把他划入关注底层、关注民生的类型,其证据是他的影片都是现实题材,且多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从《爱情麻辣烫》到《洗澡》再到现在的《昨天》,莫不如此。看他的影片总会有感慨和感动,却难有震撼,那么切近现实、也不回避悲情与苦难,却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心灵震撼呢?《昨天》的片名和结尾似乎是颇具寓意的注脚:那是昨天的故事,它与今天是有距离的。距离让我们游离于影片的严酷现实,当我们将要震撼时,他把我们拽出来,提醒说,这是电影!

  这使人想起作家马原的某些小说,惟恐读者把故事当真,总在适当或不适当的时候站出来告诉读者这是作者虚构的。马原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总要插进来自报家门,还特别喜欢自我拔高,在他后来的一本《阅读大师》的讲座集里,经常会让人觉得他不是在教导别人“阅读大师”,而是阅读他马原自己,当然在不少人眼里马原就是大师。不妨说,这也是一种伸缩距离的效果。不知张扬是否读过马原的作品,他似乎和马原的小说一样总想让观众不必太当真,至少他从不回避这一点。张扬的代表作《洗澡》,本是一部精彩的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却偏要插入一段西藏和一段陕西的山乡风情,当然也和洗澡有关,好像一个沉湎意识流的人,说到这儿了,总要枝蔓斜出一下,让沉浸戏剧情境中的观众游离出来,以消解影片的严谨和感人的力量,尽管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张扬似乎乐此不疲。这一次他给观众带来的是被称为“最勇敢的影片”,真人真事演绎的真情故事,在后半部和结尾却像日本的《莆田进行曲》一样,告诉观众这是舞台上的戏剧,并在片中夹杂贾宏声及其父母妹妹站在舞台上的念白,实验戏剧的情调和最后拉开的舞台布景,就这样把残酷的真实大大淡化了。

  张扬太偏爱自己的抒情欲望,这似乎是第六代导演挥之不去的顽固嗜好,与张扬同代的另一位不错的导演霍建起与他“英雄所见略同”。霍以《蓝色爱情》赢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荣誉,在这部影片中,他也总是要让人物站在舞台上,在聚光灯的照射下,朗诵自己的内心独白。顺便说一句,《蓝色爱情》根据小说《行为艺术》改编,也正因为片中有太多行为艺术的质素,所以影片有种让人入不了真定的戏剧感。第六代导演在寻求探讨人生表达的关键时刻,总是苦于难以直白其丰富的想法,于是喜欢让剧中人自己站出来说话(《蓝色爱情》和《昨天》的主人公都是戏剧演员),这种靠人物直白来诠释作品思想、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是导演的取巧也是戏剧间离的下策,贾宏声在影片最后温柔地妥协时,我不禁自忖:这是不是也属于行为艺术的范畴。
  不论在戏剧里还是在真实中,贾宏声的“这一个”都颇具典型性,他的虚荣、自私、自闭、幻听幻视的不满、歇斯底里的反叛以及善良和文雅都深刻地揭示着某个阶层,甚至一代年轻艺术家(或曰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只要真实表达已足够震撼人心,但导演为何偏要让“昨天”与今天拉开距离,让真实通过戏剧化的叙述拉开距离呢?
  昨天和今天其实没有本质的距离,那些动辄把一种不堪的过去当做“昨天”把一种虚幻的美好未来当做“明天”的说法都有自欺欺人之嫌。
  杰出的作品是可以穿越时空的,它与现实没有距离,不管作品过去了多少年,它们永远都是在说着当下的事情。冷静的观察和冷静的展示也许是最具震撼力的,深刻的电影不必喋喋不休,更不必刻意营造戏剧的间离效果,否则会有双重的缺失。尽管如此,我仍认为《昨天》是一部很难得的影片,尤其是在国产片普遍惨不忍睹的当下状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看吧 » 昨天和今天的距离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