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电影推荐
我看吧wokan8.com

“卡拉”与我们 - 《卡拉是条狗》,郭路生《疯狗》,《长大成人》到《非常夏日》

  狗的悲哀往往不是因它的行为有什么错误,而是它别无选择的身份。即使终日谨小慎微、唯唯诺诺、摇尾乞怜,仍无法避免被人呵斥唾骂。好在狗不过是一个没心没肺的畜生,因此它的悲哀自己不知,因为不知即可乐在其中。有思想的人有时也会羡慕狗的这份不知的“自得”。大约在二十年前,我读到诗人郭路生的《疯狗》,那“希望成条疯狗”的呐喊,令人心潮难平。诗中写道:“我还不如一条疯狗!/狗急它能跳出墙院,/而我只能默默忍受,/我比疯狗有更多的辛酸。”
  尽管人生多艰难,但当面对做人还是做狗的选择时,我们仍会选择做人,毕竟,人还是不甘于做行尸走肉,想有尊严有思想地生活,而做人的辛酸确实是狗所不知的。比如在路学长的新片《卡拉是条狗》中,“卡拉”无论如何体会不到为了这个小畜生的“生存权”,葛优、丁嘉莉们是如何地费尽心机、脸面丢尽的。片中葛优扮演的“老二”说:“我在所有人面前都觉得自己不是人,我哄着大家笑,只有卡拉哄着我笑,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能找到自己的尊严。”这堪称一语道破了影片的“天机”,也道出了底层小人物的悲凉。

  在饱受了伪真诚的《和你在一起》、极度矫揉造作的《周渔的火车》等所谓“优秀影片”的磨难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一部直面惨淡人生的用心之作。
  《卡拉是条狗》讲的是一家人与狗的关系,一个底层小家庭为寻回一条没有取得生存资格的小狗的努力过程。看似寻常的故事,却有着真实的近于残酷的内涵:在有钱有权的人眼中“芝麻”点大的事情,对无钱无权的小人物来说却是天大的,甚至是无法逾越的。养狗与禁止养狗之间的冲突只是故事的一个壳,影片要揭示的是为什么养不养狗竟然给这个底层小家庭带来如此巨大的人际与经济的压力?它在引发思考的同时,让观众见识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压力。路学长的聪明之处是将人们共同感受的这种普遍压力进行了提纯,并将其赋予了典型性和难得的生动性。
  影片以平实而戏剧化的寻狗,通过无权无钱的工人“老二”的眼睛,描绘了当下的真实社会情形。在剧中,那些有一搭无一搭给老二提供帮助的人,俨然一副自以为是的社会主宰者,其实他们和老二一样,遇到即使像“能不能养狗”这样的小难题也会束手无策,被人推来搡去,他们的悲哀除了无奈就是麻木,所谓社会的中坚,只是自我膨胀的虚幻。老二和他的家人在找狗,也是在苦涩无奈中固执地寻找卑微的理想。因为太卑微,就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想拉开了距离,说是一种起码的生活似乎更确切,他要找回的实质是正在失去的一点做人的乐趣。
  影片没有简单地批判现实,对底层挣扎中的小人物也不是简单的同情。片中通过老二与儿子的冲突,让老二因社会地位的低下无能而丧失了作为父亲的起码权威,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隐含的双重批判让影片避免了平面,而具有了立体感。影片中有对现实的冷静观察,更有对人性的热切思考。难得的是,这一切在影片中被处理得不动声色,颇具大家风范。

  影片结尾,像一张漂亮的脸上贴了一张大膏药,几行字幕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尾巴。这当然是导演的无奈之举,我们理解其中的苦衷,正像我们理解“老二”的苦衷一样,它虽然多少破坏了片中所表达的真实氛围,却并不足以粉饰现实,更不能改变生活本身的严酷。
  从《长大成人》到《非常夏日》,路学长都是在极度痛苦和无奈中几经修改,由于种种原因,“卡拉”在结构上也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在当下状态下,它已经做得不能再好了。我想我们不要再去苛求,而应如高尔基所说“把好的方面估计得高些,帮助它生存和发展”吧!

  无论如何看待影片中的人与事,也无论观感如何,我们都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都是“老二”甚至都是“卡拉”,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小人物永远是这个社会中最大多数的群体,忽视这个群体的所谓“关注平民”多是矫情和扯淡。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看吧 » “卡拉”与我们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