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在《红色沙漠》中,为渲染人物的情绪,导演根据人物在一个场景下的不同心理,居然让环境中的墙壁变换颜色。这是电影中表现人物方式的一种尝试,或者也算突破,但却并不高明,卓越的表现其实是无须借助环境的色彩的,一个人物的神态或一句对话完全可以做到。
红色沙漠 Il deserto rosso (1964)
十四、当代人很难耐心地去观赏没有一句对白的《裸岛》,虽然我们经常失语,但却不愿去看失语的电影。
红色沙漠
十五、先看过费穆版本《小城之春》的人,对田壮壮版本的《小城之春》颇多微词。我是倒过来,先看了田壮壮版本再看费穆版本的。两部影片其实有不少改变,但竟觉得几乎没有不同,我想田壮壮真是相当了不起,他居然淡化了两个版本的差距。一个是黑白的陈账,一个是彩色的新梦,都耐人咀嚼,让人感伤和怀旧。有一种时间流逝和递进的感觉,两个版本都是值得珍藏的。
十六、在《狂人彼埃罗》中,戈达尔似乎疯得不能自制,现代艺术中的朗诵、招贴、新闻片段等尽情拼接粘贴,才华横溢得泛滥,几乎让人找不到清晰的叙述。
十七、与许鞍华谈话感觉她经常很不自信,但她的电影几乎部部都好。也许是她的不自信使得她十分努力,更清楚她的缺陷在哪里并如何避免。
霸王别姬 (1993)
十八、重看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仍然有种惊艳和震撼,拍摄过如此大气磅礴影片的人,怎么就又会去拍《和你在一起》这样伪真诚的煽情之作。
十九、在我周围,喜欢张艺谋《英雄》的几乎都是男人,而女人尤其是小资的女人几乎都对其不屑。《英雄》最大的好是好看,不从“看”电影的角度出发,非要去索取和分析思想肯定要失望。
二十、含蓄晦涩的影片往往有众多的寓意,其中很多的寓意并不是导演原有的,观众和评论家可能极大地丰富或削弱了它,反正它和导演的本意是有出入的。
二十一、无情节的电影属于过去的时代,但在现在和未来都不会绝迹,因为生活中大量的内容的确是无情节的。
第七封印
二十二、据说,第七封印在《圣经》中是世界末日最后审判的信号,伯格曼在他的《第七封印》影片头尾分别有对《圣经》的朗诵,伯格曼的庄严与庄重让人时时觉得他要借助剧中人向人类宣布最后的审判。伯格曼肯定有种神的使者的崇高使命感,这使他的影片充满着不近人情的沉重。
二十三、电影名叫《贞洁的女人》,内中的女人却个个都是人尽可夫的荡妇,真是滑稽和反讽。我不知道当初为何买这部影碟,它吸引我的是封面的木刻似的画面,也许还有上面标明的“无剪辑完整版”的字样,谁知道,也许正是这种“欲盖弥彰”的寓意在我的潜意识中起作用,总之,欲盖弥彰要比赤裸裸更具诱惑。
霸王别姬
二十四、《无间道》最了不起的是把一部警匪情节剧拍出了心理深度,把一个黑社会的小混混设置成卧底警察,而将一个出色的警察设置成险恶的黑道卧底,这就让正反两个人物都有了正邪的巨大心理冲突,所有的“戏”由此而出。香港的商业电影已经相当纯熟,只要加上稍许的人物心理的刻画,就显得非常有深度。
二十五、人是经不住恭维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导演绝对是一个恭维高手,为了迷乱法国人的理智,就让巴尔扎克成为禁锢时代的中国知青们心中的太阳,包括《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基督山伯爵》等法国小说都享受了蒙昧中国的“启明星”礼遇,生怕愚鲁的高卢人不懂,还借女主角小裁缝之口贬低鲁迅,说:“我还是喜欢巴尔扎克!”法国人果然中计,全力投资拍摄了这部中国人演绎的影片,并满世界吹捧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