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名导演特吕弗拍摄过《隔壁的女人》(又译《邻家女》,喜欢情色寓意的香港人译为《隔墙花》),这是以由一条小马路隔开的两个家庭为背景的故事。法国著名的“大鼻子情圣”扮演男主角,女主角是特吕弗的第二个老婆。像特吕弗的很多影片一样,这个故事也是一部有点悬疑味道的生活情节剧。
弗朗索瓦·特吕弗
《隔壁的女人》中的男女主角本是早年的一对恋人,阴差阳错,岁月弄人,多年前分离后已各组家庭的两个冤家,又巧遇住成了隔壁邻居,于是旧爱新情迅速燃烧。女主角与男主角为爱癫狂,最后竟杀害了男主角之后也自刎了结。曾亲受希区柯克真传的特吕弗可以轻车熟路地让作品环环相扣,直到大结局,他也没有简单到只是沉湎于寻常的艳遇和情杀。他的“战友”,《电影手册》的编辑们甚至从“两人的爱情关系合而为一”的理想角度去为特吕弗找深度,认为,就“欲望”而言,人们常常以为它在人的邪恶行为里具有侵犯性,其实欲望本身是多么的具有社会亲合性和安定性!“《隔壁的女人》将这一主题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在此之前的电影里我们很少看到这一点。”但在我看来,特吕弗在此片中对爱情的诠释一如既往地有种简单的冲动,强烈的情欲,不管不顾的情爱,没有一般法国影片的含蓄和内敛。他总是要让男女主角有个生死了断,仿佛不如此就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他太爱结论,这种影片如同我们看到的生活的真实故事,我们知道的都在表面,而我们不知道的内里却鲜有深入的展示和分析。特吕弗的电影永远缺乏让人心悦诚服的人性揭示,虽然不缺死亡,却总达不到令人心灵震撼的效果。
隔墙花
隔壁的女人之所以特别具有魅力,皆是因为既近在眼前又不能随心所欲地去亲近,就是说,始终是有着间距。这种间距加之“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随时可见,以及日久生情等多种因素,一系列悲喜剧的产生似乎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高尔基曾在他的名作《在人间》中有一段话,大意是说,你如果想采摘墙壁后面的花,就绝不会去欣赏那墙。看特吕弗的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他叙述的是“隔墙花”的故事,却总让观众去欣赏那阻碍着我们的墙。
据说,特吕弗在1981年拍摄这部《隔壁的女人》,其构思是来自于他在某酒店下榻时偶然见到的一句话,是一位无名客人随手所写:“如果全世界只有一个女人不该爱上,那就是你对门的那个。”特吕弗用电影演绎了这个主题,为其设置了纵情而死的结局。虽然电影不让我特别满意,但那训诫还是值得记取的,因为它还原了我早年曾见识过的真实:隔墙的花最是诱惑,也最容易惹火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