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早期的中国电影就以生吞活剥来自舞台的文明戏开始了自己发展之路。1914年由张石川导演的电影《黑籍冤魂》就是根据文明戏改编的。影片的内容是讲述了一个揭露鸦片毒害中国百姓的故事。这部影片和舞台剧基本相仿,也分成数幕。《空谷兰》、《玉梨魂》等许多那一时期的影片都是根据鸳鸯蝴蝶派小说改成的文明戏,再搬上银幕的。长期受戏剧欣赏习惯影响的中国电影观众,他们更乐于接受以起承转合为叙事结构的有头有尾的戏剧矛盾冲突强烈的叙事电影。可以这样来评价近百年前的中国最早一批的电影人,他们根植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与同时代的好莱坞的电影业同行们殊途同归,开拓了中国叙事电影的戏剧化、经典化之路。这一批中国电影人也许是不自觉的,但他们开拓的这条路,成为了以叙事戏剧为结构蓝本的百年中国电影的主导样式,主干线。
1978年之后,张暖忻提出了《电影语言要现代化》。钟惦棐和白景晟提出“与戏剧离婚”和“丢掉戏剧拐棍”。在他们的倡导下,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一批具有纪实倾向的散文式电影,如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沙鸥》、《青春祭》、《邻居》等优秀影片,增添了散文式电影这一新品种。进入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猎场札撒》、《盗马贼》等电影的创作完成,把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一批年轻导演推到了大家的视线之内。这些导演大多出自北京电影学院,受到过良好系统的电影理论教育,被称做“第五代”导演。在他们之前的中国电影大多只注重循规蹈矩的按传统经典的方式讲故事,而忽视对造型、色彩、声音等电影艺术手段的创新应用。第五代导演拉起了反叛的旗帜,对于他们来说任何来自好莱坞的叙事或造型的规律、规则或方法都成了一种需要摆脱的束缚和桎梏。他们的声光世界中,一个哲学理念或主观意念的宣扬也能成为创作中心,大声张扬的是对传统画面构图、剪辑规范、色彩、声音、音响等一切创作手段颠覆性的创新运用。然而第五代电影则将叙事放到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地位,人物和人物的情感也成了背景,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虽然他们在艺术上有一定的突破,但他们的作品往往或晦涩难懂或叙事乏味,得不到广大电影观众的认可,电影拷贝卖不出去,更被理论界讥讽为“孤独的离群索居者”。经过近10年摸索之后,第五代导演里的硕果仅存者们反思了自己的创作方向,纷纷回到了对叙事性和造型性并重的电影创作轨道上。经典好莱坞的叙事手段和技巧不再被中国电影界这些主力干将们视为“陈规陋习”,而是出现了一种极力模仿、迎合的倾向。他们以“奥斯卡”奖为目标,跟风追赶着西方评委们和西方观众的时尚口味,来调制自己作品的风格底色。《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这一时期张艺谋的作品也就是因此而被理论界所诟病。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开始了向市场化和商业化转型,与此同时中国的电影市场向好莱坞敞开了一角大门。一部部大投资、大牌创作队伍,又同时娴熟运用经典好莱坞叙事套路讲故事的商业大片,席卷了中国电影绝大部分票房,象一颗颗重磅炸弹,一度将中国电影业轰击得风雨飘摇。北京电影学院顶尖的教授们韩小磊、谢飞、许同均等与学生们交流的话题是开放后中国电影业还有存在的可能吗?而答案又往往是很悲观的。当时与电影学院一墙之隔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在拍片的黄金档期竟连续几个月没一个电影摄制组入驻,为悲观的论断做了很好的注释。
以主流意识和权力话语为背景的中国特色的“主旋律”电影,雄厚的政府资金和政策的鼎力扶持是“主旋律”电影崛起最大的法宝。在上世纪90年代至今十几年中,“主旋律” 电影以众多的年产量成为中国电影业的一支主力军来抗击好莱坞的“入侵”。
国家意识、民族精神、革命教义等成为“主旋律”自觉的红色主题。然而习惯性的好为人师,成为观众指点迷津的教育者姿态,人为拔高超越了假定性许可的高调,“情绪化”和“滥情化”创作倾向,造成了“主旋律”电影与观众疏离的关系。不尊重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叙事粗糙的“主旋律”电影频繁的制造出笼,使“主旋律”电影被贴上了“不好看电影”的标签。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主旋律电影在努力改变着,比如张建亚导演的《紧急迫降》,借鉴了好莱坞惊险片、灾难片“煽情+视听奇观”的套路,还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观赏性,并且突出中国特色。
在这里,我们来解剖一部叙事粗糙,滥情严重的2005年“主旋律”新片《任长霞》。应该肯定的是,在济南省开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去世仅半年多的时间里,就拍出这部反映任长霞事迹的电影是很有时效性和鲜活感的。电影《任长霞》大的叙事结构是由任长霞办理的几起案件、处理上级关系、对待家庭亲情的几个侧面组成,用并行交叉的方式逐步展开,至到最后任长霞去世,百姓万人送葬结束。几起案件中我们看到编剧设置不同的障碍,也就是矛盾的对立面有不断上访的大娘、不敢开口的老证人、不支付征地款的老板等等。任长霞在解决这些障碍时动作单一,缺乏可视的动作感和激烈的戏剧冲突,她只是不断的以公安局长的身份劝完这个劝那个。问题在于编剧没有深入地挖掘真人真事的素材,对素材也没有好好筛选。以至选的事件冲突都不精彩。全片是以一个正在被通缉的黑社会老大敲开任长霞办公室门开始的,黑老大没敲门就进入任长霞办公室,被任局长哄了出去让敲门再进入,这场戏的最后,任长霞宣布逮捕这位黑老大。编导在这里是想卖弄点人物冲突的“彩”,可看到这里观众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任长霞明知对方是被通缉对象,他进屋了,不先稳住他,叫来同事逮捕他,而是叫嫌犯出去,这合理吗?这位地道的河南黑老大由一个出演过无数香港黑老大角色的曾志伟担当,这是导演用人的一大败笔。曾志伟一出场国内的和港台的观众肯定会从戏的情景里跳出来,因为这个演员的脸太熟了。开个玩笑,他身后再来几个马仔,那就是《无间道》啊。
《后天》
在对待家庭亲情上,电影《任长霞》用了几个情节,有任长霞的老父母和一家人驱车几百里找她合影,有儿子给她送饺子骑车摔倒。我们看到任局长在办案时哭,在见上级时哭,当然与家人在一起时还是全家人抱头痛哭。任长霞的老爸在电影前半部,任长霞的儿子在电影的后半部哭戏高潮时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一句台词:“女儿(妈妈)我想你啊!”这样的同一性质情节的堆叠,正是“姐姐反对,妈妈反对,爸爸再反对”式的,没有层层递进,典型的违反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的样本。当任长霞收到黑社会恐吓信,怀疑儿子会被杀时更是哭得站不稳,失了态。任长霞的副手将全市公安干警紧急动员帮局长找儿子,而儿子此时只是没跟家里打招呼在广场看戏。“最后一分钟营救”时刻编导可能觉得设计得很精彩,黑社会要下手的一瞬间,警方赶到带走任长霞的儿子。要问问本剧编导,那些黑社会的真想杀人为什么还先通知对方防着自己?又在成千上万的人群里实施杀人犯罪,不知道黑社会们的智力有问题还是编导把观众当做智力有问题。任长霞去世后,战友、群众哭送的场面铺天盖地,可是到全剧终也没有出现任长霞本人的影像资料和照片,任局长生前留下了许多,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电影中,编导连一秒钟的镜头也没有给,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的?不会是“忘了吧”?!这样一部从头至尾“3分钟一小哭,5分钟一大哭”的“主旋律”电影给打上个“滥情“的标签应该是合适的。
2004年,被称为“读碟一代”的导演携作品蜂拥而出,仅一年就有多达21部的电影“处女作”推出。这些“处女作”导演和我们周围的任何人一样,生活在电子媒体时代,读碟的经验使一代电影爱好者迅速成长为手段老辣的制作者和创作者。“读碟一代”的编剧、导演们总是能够及时掌握世界上最前卫的电影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段。好莱坞最新鲜时尚的叙事形式很快就会被“读碟一代”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当前的电影市场,年轻观众是绝对主力。年轻人酷爱时尚,电影又是典型的时尚消费品。所以,“处女作”导演尝试和追求好莱坞式的时尚化的影像和叙事风格成为一种自觉。
在飞机大炮武装到牙齿的好莱坞电影入侵面前,出身自电视剧,自称“平民导演”的冯小刚以自己一部又一部的“贺岁片”打出了一片中国电影的“敌后根据地”。来自民间的有限的资金,御用的葛优、徐帆等有数的几个核心演员,异军突起的“冯式电影”靠什么取胜?《甲方乙方》、《大腕》、《不见不散》、《手机》等影片无一不是先有一个有头有尾的好故事,再用电影化的叙事方法,精致的讲故事的电影。
外太空眼花缭乱的星战,几千年前气魄恢弘的特洛伊战争,席卷整个地球的大洪水……这是好莱坞的主战场。冯小刚带领的这支小米加步枪“游击队”把枪口瞄准了姚远、刘元、韩冬、葛优等我们耳边的充满了各种缺点的小人物。可谓扬长避短、战略得法、战术得当。能够出奇制胜,也在情理之中。
《指环王3:王者无敌》
来看一下2004年的中国大陆的票房战绩,在中国最大的电影市场上海市,排在票房前三名的都是国产片:《十面埋伏》、《功夫》和《天下无贼》,这三部影片在全中国票房达到4亿元。而2004年的二十几部好莱坞中,仅《后天》、《指环王3》、《特洛伊》三部大片达到千万元票房。
特洛伊 Troy
祝贺冯小刚们,中国电影市场上他们已经成为了巨人。中国电影人证明了经典好莱坞叙事的它山之石可以为我所用。中国电影大有希望。
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近10年的好莱坞电影在制作技术上的激进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经典传统的叙事策略手段的近乎保守的迷恋。它决不轻易尝试新东西,而是宁可重复似曾相识的东西。99年为例,暑期档10部最卖座影片中,有4部是续拍片或重拍片(《致命武器3》、《哥斯拉》、《多利特医生》、《佐罗的面具》)。这一年最“辉煌”的重拍片无疑要属于《泰坦尼克》了。而最富于奇迹意味的是:99年无人可敌的最卖座片,甚至是一部只是把原来影片的某些场景画面用新技术重新处理过的老片子《乱世佳人》,它的国内和海外票房加起来直追4亿美元大关。
《佐罗的面具》
“做电影首先是做生意”,这是当代好莱坞的最高哲学。电影艺术贵于创新,但是市场投资却是讲究效益的。老的题材,老的故事,老的明星,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都是经过市场测试的。可以肯定的是,一整套从结构到细节技巧都很完整和丰富的,可称为“经典”的叙事策略正是好莱坞的独家赚钱秘方。好莱坞近百年的风雨兴衰证明了一句话:“经典的是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