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海斯法典”与世界电影禁片
大部分的中国电影创作人员在抱怨电影审查上有各种限制,但他们未必知道1968年之前的好莱坞,电影审查之严格,足以让他们目瞪口呆。这一切,都要从1930年说起。当时一个名叫丹尼尔·劳德的天主教教士公开宣称电影正在败坏美国的道德价值观。为了对抗电影的腐败性影响,他起草了一部影片检查法典,禁止电影宣扬犯罪、抢劫、通奸和卖淫。这部法典很快就被电影业接受下来,作为电影业自律的规范,并由美国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主席海斯具体执行,所以史称“海斯法典”。
“表现上等阶级生活。”
“自然法则和人类颁布的法律不应被嘲弄。”
“绝不能同情违法者。”
“不应详细表现罪犯采用的方法。”
“必须维护婚姻与家庭制度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不应详细描写通奸行为;不应为其辩护。情欲场面应当压缩到必要限度。”
“不应丑化任何宗教信仰。应当忠实表现历史、政治制度、历史人物和域外民族。”
“处理执行死刑、警察局的严刑逼供和暴力的场面应有分寸。”
……
这部法典规定了很多具体的内容:如不得在影片中因情节需要而出现裸体、不得让犯罪分子显得理直气壮、不得过多地描写饮酒、不能让观众对婚姻制度产生反感等等。在摄影棚里,制片厂要委派专司审查的官员把关,他们甚至连裙子的长短都要过问。为了应付电影审查,美国电影在表现了性或犯罪的内容后,往往要添加一个“道德说教”的尾巴,以此向电检机关妥协。随着法典的公布,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方式被彻底改变了,但即使在如此严苛、荒谬的条款下,好莱坞还是诞生了黑色电影、犯罪片、性喜剧等既能够通过海斯法典,又可以自己表达编导创作原始意图的电影类型和作品,其中很多都成为传世经典。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出现繁荣,随着物质文明的发达,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进而带来美国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变化,他们的关于性的道德观念也由绝对变为相对,原来视为放荡的行为被逐渐默许和容忍。电影常常是通过技巧来含蓄地表现性的。公开的身体裸露要受检查,就退而求其次,比如这一时期的歌舞片,除了美女大腿充斥银幕外,就不断出现女明星轻解罗衫入浴的镜头。
美国电影中性观念的变化发生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反越战争和争民权运动使得美国整个社会产生了大动荡,美国公众开始对美国社会传统价值和文化进行反思与反叛,许多年轻人对社会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动摇,其中就包括传统的性观念。与此同时,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也开始严重威胁电影的存在,迫使电影必须想方设法把观众从家中的电视机前吸引回来,在许多技术革新不能奏效的情况下,电影不得不重拾救市法宝—性。
我好奇之黄
不过,电影检查制度依旧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关口。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禁锢美国电影达20年之久的电影检查制度竟是靠欧洲电影打破的。1950年,意大利著名导演罗西里尼的影片《奇迹》在美国上映,由于宗教禁忌引发诉讼。官司最后打到最高法院,1952年5月做出裁决,认为禁映该片所依据的法律,违反了宪法第14条修正案,而且有悖于政教分离的原则。禁令最终被取消。这样,原本由于宗教原因而打开的电影检查制度的缺口,却为后来电影性题材的泛滥开了方便之门。为性爱题材影片打头阵的,是瑞典电影。先是《我是女人》,紧接着是《爱情的语言》,都在美国赚了大钱。这些影片在表现性上还算含蓄,而后来一部《我好奇—黄色》,其性爱表现却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此片由于大胆露骨的色情场面而成为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电影审查的焦点。1945年,海斯退休,1956年,担任23年法典执行局主管的布里恩退休,海斯法典已开始受到多方挑战,到了1968年,随着电影分级制度的实行,海斯法典正式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