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黑色电影”简史
马耳他之鹰
美国1941年拍摄的《马耳他之鹰》通常被认为是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开山之作。 法国影评家战后才看到大批40年代初的美国影片,他们发现其中有些影片具有共同的风格,便于1946年将这些影片统称为黑色电影;并且追本溯源,发现第一部黑色电影就是《马》片。
《马》片在主题和人物方面开了黑色电影风气之先,如犯罪、堕落的氛围,虚无主义的基调,有这样那样的污点、孤独、冷漠、愤世嫉俗、对人生不抱幻想的反英雄类型的男主人公(属坏好人或好坏人),诱惑男主人公并(或)导致其毁灭的妖冶、邪恶的女人等等。然而,由于《马》片是第一部,也显示出了它在黑色电影另一主要特征–黑色视觉风格方面发育不完全的不足,即低调摄影光线还不够暗,黑白对比还不硬朗(后来典型的黑色摄影多有昏暗的路灯照亮狭窄或湿漉漉的街道的镜头);构图还不够偏斜、脱序、失衡,不足以造成威胁感。
正因为有此不足,某些影评家认为黑色电影的原型应该是《双倍赔偿》(1944):该片描写一个女人诱使一位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趁夜黑谋杀了她的丈夫以骗取双倍赔偿,最后又企图谋杀情人灭口(其编剧钱德勒为侦探电影奠定了”黑色美学”:路灯,淫雨,黑色风衣,肮脏的酒吧,色情而冷酷的音乐,神情古怪的陌生人,街对面突然的一颗子弹,还有,风情万种的黑色女人——这些黑色女人对她们的美貌和性引力一直有强大的信心,从不放弃任何一次的使用机会)。
在欧洲,新浪潮电影用黑色电影的框架创作了最好的故事,比如高达的《精疲力尽》和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的《刺杀钢琴师》(Shooting the Piano Player,1960),黑色男人和黑色女人也获得了更多人性的诠释;而在好莱坞,布莱克·爱德霍兹(Blake Edwards)开创的《粉红豹》(The Pink Panther,1964)系列则把黑色女人和男人都变成了卡通式的人物:你如果无法爱他们,那你也绝对无法恨他们
20世纪40,50年代无疑是“黑色电影”黄金时期,也有学者把1940-1960看成“黑色电影”的运动或潮流。在朗格,怀德,赫斯顿,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等一大批导演共同努力下,这期间“黑色电影”佳片不断,例如:霍华德.霍克斯的《疤面人》与《The Big Sleep》(1946),ichael Curtiz的《Casablanca》(1942)(不要奇怪,这个是不是“黑色电影”很有争议),朗格的《The Big Heat》(1953),赫斯顿的《马耳它之鹰》(1941),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的Citizen Kane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与《Touch of Evil》(1958),Carol Reed的《第三人》The Third Man(1949)等,象希区科克的如《The Wrong Man》等早期黑白影片,库布里克的《The Killing》(1956)也都可列入“黑色影片”,此外自《The Letter》(1940)中出现独立甚至危险,放荡的女性形象后,类似的女性形象在“黑色电影”中大量出现,如《煤气灯下》in Gaslight (1944)与《劳拉》Laura (1944),“黑色电影”在这段期间达到鼎盛。
60年后由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逐渐复苏,进入黄金发展时期,虽然有冷战但比战前社会局势大为好转,在观念上人们对那些彻底无政府主义由以往的向往,内心膨胀转变为抵制,由彻底无政府主义到深受社会关系的制约,“黑色电影“逐步衰落。象《教父》系列已全然无真正“黑色电影”的反秩序,而是极力想融入秩序中,所以其是“黑帮片,强盗片”,而不是“黑色电影“。而近期的所谓少数的几部“黑色电影”与原先“黑色电影”已有一些不小的差别,应叫做实验黑色电影Experimental Film Noir与边缘黑色电影On the Mar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