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
新时期的二十年是艺术觉醒的二十年,恢复了中国广大的电影观众对电影的日益麻木的感受力,让他们重新回到了电影院,重新燃起对电影的热情,对普遍丧失了对电影的知觉的观众来说,银幕上哪怕是些许和变化,和清新的艺术形象的出现,无疑都是福音书。
创作者首先是否定了根据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原则建立起来的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审美原则的各种歪曲,恢复了它的艺术真谛,为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崛起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推动。正是在这两个方面:“电影创新”与再造现实主义的艺术真谛,使新时期的电影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
1979年,改革开放的头一年,非常重要的开端,也具有转折意义,中国电影也迎来了自己的复兴时代。
电影创作取得了突出成绩,题材、样式、风格多样化,渐渐摆脱了“三突出”的阴影,恢复了现实主义的传统。
这一年各大制片厂共生产故事片65部,出现了像《归心拟箭》、《啊!摇篮》、《苦恼人的笑》、《小花》、《生活的颤音》等优秀的影片。题材越来越丰富,形态越来越多样,正剧、悲剧、喜剧、传纪、惊险等电影样式都出现中国银幕上。同样是历史人物题材的影片,《从奴隶到将军》写得缓慢、凝重;《吉鸿昌》奔放、激越;《啊,摇篮》的散文化;《保密局的枪声》的悬念性;《小街》是在打、砸、抢的年代里的一小片绿洲,以及《瞧这一家子》、《小字辈》、《她俩和他俩》的轻喜剧风味,都使这时候的创作,在现实主义的前提下,显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尽管这些影片带有相当程度的实验性,从而程度不同地显出这样或那样的稚嫩痕迹,但他们的创新勇气极为可嘉,其作品也给观众一新耳目之感。”(李少白《弹指一挥间》)这时的中国银幕也出现了一些不谐和音,像《苦恋》(新中国电影五十年陈播文中有对苦恋的回忆)、《假如我是真的》、《女贼》、《在社会档案里》因为在意识形态上的偏离,被认为是“带毒的蘑菇”,并没有得到公映的机会。
从主创人员的层面考察,这里既有建国及十七年已经卓有成就或有一定创作经验的编导艺术家,在这些被人们称为“第三代导演”的创作中,他们在现实主义回归的意向里,力求艺术的真实性、典型性,力求形式和内容尽可能完美的统一,并立求体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又有“文革”前已经从电影学院毕业,被“文革”耽误的、已经步人中年,而这时才有机会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导演的作品,占有醒目的位置,他们在艺术方法及形式的处理上,力图突破前人,走出新路。
1980年各大制片厂共生产故事片82部,1981年是105部,1982年是115部,1983年达到127部。两代导演在艺术追求各异其趣,分庭抗礼。如《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沙鸥》、《喜盈门》(《喜盈门》观众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人到中年》、《骆驼祥于》、《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影片,都体现了新、老导演在新时期开端所重新焕发出来的艺术专长和旺盛的创造力,年轻导演在这时显示出被“文革”窒息的艺术灵感和明显有别于前人的执着的艺术追求和才华。
《苦恼人的笑》(杨延晋 薛靖编剧 杨延晋 邓一民 导演)由杨延晋导演,表现一个正直、诚实、不愿讲假话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苦闷和彷徨的心路历程,导演把幻境,梦境和现实交叉组接,以人物心理构成统一的线索。杨延晋的另一部影片《小街》,第一次表达了对人的尊严和对美好人性的讴歌;
《生活的颤音》(滕文骥编剧 滕文骥 吴天明导演)是滕文骥导演的反映“四五”运动的影片,滕文骥把影片的故事结构同音乐的曲式结构联系在一起,用音乐的情绪来衬托人物的情绪,大量高速、降格、定格和意识流手法,以及时空跳接,变焦镜头的运用,表现出对现代电影语言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他的《都市里的村庄》真实反映了现实社会风气以及各色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
《小花》(前涉 编剧 张铮导演)改编自小说《桐柏英雄》,但是编导舍弃了小说的主线―描写1947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个重要历史转折时刻的战争形势发展以及交战双方矛盾冲突的内容,战争推到了背景,没有着力描写战争的规模、军事战略思想、将领的才智及战争中的“英雄主义”,只采摘其中的一朵“小花”―一再推出的是兄妹情意,悲欢离合成为主要内容,编导认为只有大胆触及战争中人的命运和情感,才有可能使这部影片出现新的突破,给观众造成新鲜感,影片写了战争中的人,人的灵魂,很受观众欢迎,但专家有争议,推崇的说它是用新的手法描写战争中的人,有人情味,有新意,有意境,所以动人,持保留意见的则说它情节虚假,经不起推敲,人物的关系有意念化的痕迹。《小花》是“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索都带有一定的叛逆性质”(黄健中语),影片把过去和现在的时空交替出现,并以彩色片和黑白片的格式区分出来,突破线性的叙事方式,而是以人物的情绪发展的起伏来结构影片,展现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心理情绪。《小花》迫于对极左思潮的后怕,还不敢正面表达男女情感,只是借兄妹之情来抒发,影片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呼应,获得了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
《人到中年》(孙羽导演)根据作家谌容的小说改编,一个女眼科医生因为心脏病突发和精神崩溃,躺在病床上,她的回忆和思考,加深了当时的内省基调。
《归心似箭》(李克异编剧 李俊导演)里根本看不到硝烟,我们感觉到的是一位负伤的抗联战士和年轻的寡妇,碰撞出来的火化,清新的生活,细腻的情感描写。这个看似简单的创作,虽然恢复的也是五、六十年代巴人等作家提出 的“通情”、“达理”,但在当时“观念化”模式盛行的年代,已经是个不小的突破了。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编剧 张其 李亚林导演)(1980)是根据作家张弦的小说改编的,可以把这种措辞看成是对中国过去三十年看法的象征,艺术重新肯定个人的价值,特别是妇女的价值,不再避讳妇女的需求,影片以极大的热情和同情性替她们喊出了心声,作为承担着更多生活负荷和精神压力的她们更需要关怀,更需要爱。